格日樂老人:不儲金錢蓄綠色 20年讓科爾沁260畝沙地變綠洲

發佈時間:2020-09-14 19:09:37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繞嘎查,格日樂和文都蘇兩位老人不儲金錢蓄綠色,20年來讓家鄉260畝沙坨子變綠洲,用蒼老的雙手建設起一座“綠色銀行”。

【視頻】格日樂老人:不儲金錢蓄綠色 20年讓科爾沁260畝沙地變綠洲

中國網9月14日訊(記者 王金梅) 初秋的科爾沁大地,草木蕭瑟、天空湛藍,曾經的一片黃沙之地,以一片生機盎然的姿態迎接一場新的葉落枯榮……在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繞嘎查,格日樂和文都蘇兩位老人不儲金錢蓄綠色,20年來讓家鄉260畝沙坨子變綠洲,用蒼老的雙手建設起一座“綠色銀行”。

今年已經86歲的格日樂老人,坐在自己曾經生活的老房子前,講起她和老伴兒植樹治沙的故事。

格日樂老人奮鬥了20年的“陣地”地處科爾沁左翼後旗北部,地名“白音茫哈”漢語意為“豐富的沙子”。地如其名,當退休的格日樂夫妻剛剛離開都市、走進沙漠,開始植樹造林,便被這“豐富的沙子”給了一個“下馬威”。

1994年4月的一天,白音茫哈的鄉親們剛幫他們搭起窩棚,遮天蔽日的沙塵暴便刮了起來。到吃飯時間了,格日樂才發現,沙坨子裏連一處背風的地方都沒有。沒辦法,只好臨時用秫秸埋個障子,勉強吃了頓飯。

這樣的飯並不是只有一頓,沙漠裏最不缺的就是沙子。格日樂他們常常是剛剛打開飯盒蓋,迎面一股強風吹來,飯菜裏便夾雜了沙子,讓人無法下咽。剛開始時,沙漠中找不到一根木頭、一片草葉,一小飯盒米粥都因沒有柴禾而無法煮熟。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一年過去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們投入4000多元購買的10000株楊樹苗、果樹苗全部栽進了近260畝的沙坨子。樹栽完了,澆水又成了難題,儘管他們辛辛苦苦挑水澆樹,一天擔了近30挑的水,但仍無濟於事,頭一年,一多半的樹苗沒有成活。

但夫妻倆並沒有放棄,每年的3月份,河裏的冰還未完全開凍,格日樂與文都蘇就從溫暖而又舒適的家中走出來,幾次換車輾轉來到這大漠的深處。直到10月末、11月初,大漠裏的氣溫已降到零下十多度、水桶裏結了一層冰時,他們才返回城裏。任憑沙漠乾旱、狂風凜冽、黃沙粗糲,他們一刻都沒停下植樹的腳步。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格日樂夫妻執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間,像他們親手栽下的小樹一樣紮根在這裡,讓小小的綠意一點點蔓延開來、連成一片,更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植樹治沙的隊伍……從1999年開始,夫妻倆在沙漠深處栽活了30多個品種的2萬多棵樹,綠化了260畝沙地,同時組織附近村民共治沙造林2000多畝,植活20多萬棵樹,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20年過去了,六旬老人變成了八旬老人,丈夫文都蘇也永遠離開了她;20年過去了,昔日白茫茫的沙丘已經變成了春有繁花、夏有綠蔭、秋有碩果、冬有鳥獸的大漠綠洲。文都蘇老人在世時曾經説過,“我愛這片大漠,我要幹到80歲!”這句話,格日樂老人做到了,八旬高齡的她在2019年5月的一天將自己和丈夫建設的沙漠綠洲無償交給了公音浩繞嘎查黨支部。退休前曾是人民銀行通遼支行員工的格日樂説:“這‘綠色銀行’的行長我是一輩子也不想退休了。”

內蒙古通遼市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西遼河中游,全市總土地面積6萬平方公里。通遼市也是科爾沁沙地的主體地區,境內沙地419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7762萬畝的54.1%,是我國沙化最嚴重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通遼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按照“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的生態戰略佈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于2018年啟動實施了千萬畝天然草原修復、千萬畝天然草原現代畜牧業示範和千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千萬畝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四個千萬畝”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構建起了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功能完備的區域性生態防護體系。

2020年,通遼市科左後旗按照實施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的總體部署要求,啟動75萬畝茂道吐項目區建設,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封禁保護、自然修復,對北部沙帶進行集中治理,形成綿延百里綠色生態廊道,其中,對沙化較重區域實施人工造林10萬畝;對適宜封育的地塊,採取建設圍欄、撫育復壯、人工促進更新和管護等措施封山育林10萬畝;對退化沙化草牧場進行全面禁墾禁牧,利用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完成自然修復55萬畝,促進天然更新,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

項目區設立管護站7處搭建民族特色蒙古包管護房,安裝監控設備,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管護。對退化沙化草牧場進行全面禁墾禁牧,執行“全年、全時、全域”禁牧政策,充分利用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促進天然森林草原更新,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同時堅持生態建設與産業發展相結合,大力栽植經濟林,發展林下經濟,打造鄉村美景、田園綜合體,推進生態建設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有效改變周邊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