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服務走進內蒙古草原深處:民營企業助力打通“最後一公里”

發佈時間:2020-09-10 15:19:10丨來源:中新網丨作者:奧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草原上,隨著道路、電力、網路的逐步覆蓋和現代化手段的逐步推進,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正在慢慢被補齊。這其中,大大小小的地方民營企業功不可沒。

“現在找我們服務隊打草的牧民越來越多了。我們嘎查72戶牧民有打草場,今年有40多戶跟我們預定要打草,2018年剛成立時候是20多戶。”金秋9月,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紛紛開始打草,為牲畜過冬做準備。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牧戶選擇請別人來幫忙打草。

烏日呼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洪格爾高勒鎮伊和寶拉格嘎查的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當地罕烏拉牧民服務隊的成員。“服務隊是幾個牧民一起註冊的個體工商戶,除了秋天的打草、捆草、拉草等,平時我們也會幫牧民扎網圍欄。每年打草季都會有不少牧民加入我們,他們付出勞動力,也能賺不少錢呢。”

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草原上,隨著道路、電力、網路的逐步覆蓋和現代化手段的逐步推進,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正在慢慢被補齊。這其中,大大小小的地方民營企業功不可沒。他們不僅大大方便了牧民的日常,同時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牧民的生活和生産觀念,在草原上掀起了一場牧區現代化的小風暴。

除了打草之外,還有不少常規生産勞動早已成為“流水化”作業,由專業技能人員和專業服務公司提供到府標準化服務,為牧民減負。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草原上人口結構老齡化現象也較為普遍。因為體力、精力和生産觀念等的相對落後,洗羊、驅蟲等日常勞作對於老年牧民而言總是更為吃力。

創立於錫林郭勒大草原的伊克塞原本是一家獸藥企業,如今也專門成立了畜牧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中心辦公室主任孫延春告訴記者,每年牲畜的打防疫針、換藥、消毒、藥浴、寄生蟲檢測等都是“熱門”項目。“我們專業、高效,還有售後體系。”

此外,草原上還專門建有“托牛所”,牧民可以把自家的牛寄養在這裡,不僅解放了自己,也緩解了草場的壓力。

“這個項目是我們公司跟當地牧民合作的,他們來提供場地。”錫林郭勒盟溯牛巍尼斯牧場就是一家這樣的機構。場長李國軍告訴記者,和牧民家相比,這裡的設備和工作人員都會更專業。“飼草料統一調配。配種、接生、晚上守夜都是專業工作人員,還有飼養員。”

隨著牧區公共物流體系的逐漸完備,網銷網購逐漸走進草原深處,無論是購買鋼筋水泥、牧草、獸藥或生活用品,還是賣牛、賣羊、賣奶食品,都比以往方便了很多。

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不少牧民家的牛羊都會賣給肉業企業。然而牧民家分佈不均,從生活地將牛羊運輸到企業成本較高。當地阿巴嘎額爾敦食品有限公司為解決這一問題,特地出資組建車隊去牧民家中收購牛羊,解決牧民的運輸費用,讓牧民打一個電話就有車隊來收購。

9月是牲畜交易的旺季,除了大大小小的線下交易市場之外,如今還有專門進行牲畜買賣的線上平臺。赫牧爾畜牧業資訊平臺就是這樣的存在,這是由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崗根錫力嘎查牧民合作成立的一家公司。即使在淡季,該平臺的日活躍量也能在4000人次左右。

“之前賣牛的找不到買牛的,買牛的也找不到賣牛的。如今都可以在我們這個平臺上交易。除了錫林郭勒盟,像赤峰、通遼等地也有很多牛在平臺上交易。我們最近正在升級,希望能給大家更好的體驗。”嘎查長布仁巴雅爾提起這個平臺有點自豪,“發佈交易資訊、圖片等都是免費的。平臺上唯一收費的項目是發佈視頻,需要繳納每年38元的會員費,人們也都挺認可的。”

還有不少針對牧業生産的技能培訓和産業升級也由企業“包攬”。

如今的草原上,“牧民+合作社+企業”的合作模式在草原上也日益普遍。牧民通過合作社,將肉、奶等提供給企業。反之,企業為了獲得品質合格、符合行業標準的原材料,也紛紛主動提供設備、技術和指導,承擔起牧民的産業升級改造。牛羊要怎麼喂?什麼樣的牛不能擠奶?馬奶怎麼擠?半成品原料要如何加工保存……這些知識如今不少都是靠企業“輸送”到牧民家的。

“鍋、儲藏冰櫃、擠奶設備、監控設備、不定期指導……如今都是機器擠奶,先給牛乳頭消毒,之後把機器架上,人就不用管了。”牧人戀是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本土乳製品生産加工企業,當地不少牧民都是他們的原材料提供者,負責人張明明談起對牧民的産業扶持滔滔不絕。“我們作為企業,希望能跟牧民抱成團,共同發展。如今已經跟當地合37戶牧民合作,未來的計劃是50戶。統一規劃、統一弄好,我們企業和牧戶就能更好對接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