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産業托起致富夢——見證多倫縣脫貧攻堅新實景

發佈時間:2020-09-08 11:36:22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烏雲嘎 劉博 白嘎拉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位於多倫縣南25公里處的多倫諾爾鎮團結村,滿目生機勃勃,紅萱草、紫叢生、金桿海棠、白榆、樟子松、汗柳等37種花草樹木婀娜多姿、長勢旺盛。這片綠色代表著希望,代表著團結村村民奮進的信心。

  初秋時節,驅車行駛在多倫縣田間地頭,漫山遍野陣陣青草香,五顏六色的小花依然嬌艷欲滴,散發著迷人的芬芳;

  金黃的麥子連成一片,粗壯飽滿的玉米棒傲然立於秸稈之上,大棚裏瓜果飄香;

  農民們揮汗如雨,卻洋溢著幸福而燦爛的笑容;

  多倫湖景區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商品房古樸典雅,景區遊人如織……如今,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遍了多倫縣的每一個鎮村,處處涌動著脫貧攻堅的熱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近年來,多倫縣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公共服務、村容村貌、生態環境和基層組織建設等領域,精準發力、持續用力,産業發展成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打戰略。2018年底,全縣已基本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和“一達標”,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摘帽驗收,2019年多倫縣摘掉了區貧縣帽子。

  多倫縣黨委副書記姚宏剛説:“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多倫縣2018年退出了區貧縣的序列,但退出以後脫貧不脫政策,從駐村工作隊一線的要求、脫貧幹部投入的力量、項目扶持産業的投入等方面,逐步加大力度,並結合生態扶貧、林業扶貧、消費扶貧、旅遊扶貧等工作,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綠了也富了

  位於多倫縣南25公里處的多倫諾爾鎮團結村,滿目生機勃勃,紅萱草、紫叢生、金桿海棠、白榆、樟子松、汗柳等37種花草樹木婀娜多姿、長勢旺盛。這片綠色代表著希望,代表著團結村村民奮進的信心。

  這159畝土地屬於團結村的集體土地。一年前,團結村結合精準扶貧“萬企幫萬村”活動,引進內蒙古國華園林有限責任公司,建成育苗綠化基地,不僅撐起了團結村産業扶貧的半邊天,還增強了團結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團結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秀嶺説:“這個育苗基地以‘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以承包租賃村集體的土地來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村裏收取租賃金,創收5.7萬元。同時,給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有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基地以不同形式入股,每年不僅能拿到分紅,還可以在基地務工,拓寬收入來源。如今在基地務工的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普通村民有20余人。”隨著育苗産業的推進,如今團結村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已脫貧。

  自“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開展以來,內蒙古國華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不斷創新幫扶手段,廣泛吸納當地貧困戶全面參與到防沙治沙、造林綠化、補植補造、苗木撫育林業生態建設中,最大限度增加貧困農民的收入。2010年,在多倫縣水泉村投資2800萬元建立了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帶動周邊陽坡村、富泉村、光明村47戶農民科學種樹,通過苗木基地的幫扶,近100戶農戶年均增收達4萬多元,46戶貧困戶徹底摘掉了貧困帽子。

  總面積3773平方公里的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南緣,是錫林郭勒盟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旗縣,在過去風沙肆虐嚴重。2000年,多倫縣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後,用20年的時間防沙、固沙、治沙、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百萬畝碳匯景觀經濟林工程、建設渾善達克沙地規模化林場……綠化戰役一輪接一輪,人工綠浪一波接一波,如今林業建設使每一個多倫縣農民戶均增收4000元。

  小産業托起脫貧大梁

  眼下是秋收季節,然而,在多倫縣多倫諾爾鎮北村的蔬菜大棚裏村民魏樹蘭忙著栽植菜苗,油麥菜、茼蒿、香菜、番茄……各類葉菜幼苗盡情吸收著土壤的養分,長勢喜人。“我們這沒有休息日,一年四季都在栽植和收穫,雖然累點、忙點,但有活幹、有錢賺,可知足了。”66歲的魏秀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昔日,北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也是全縣的重點貧困村,地處城郊、耕地稀少,村民主要以大田蔬菜種植為生,技術缺乏、效益低下,生活狀況窘迫,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

  2014年以來,北村在脫貧攻堅政策引領下,採取“聯合黨委+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村黨支部興辦北越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了200畝閒置耕地,通過財政補貼、村委會籌資和村民入股形式,大力發展日光溫室綠色蔬菜種植,建設日光溫室90座,全村53戶105名貧困村民全部入股實行資産收益分紅,每戶每年享受固定分紅不低於3000元。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創造了脫貧致富奇跡,成為全區、全盟産業脫貧的典型,帶動周邊5個村走上産業脫貧之路。産業脫貧帶動了北村的種植經濟大跨度發展,今年新建了三個大棚用於擴大産業,棚內設計也較原來進行了改良,全村200余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於這34座大棚的貢獻,鞏固集體經濟,擴大種植規模,防止返貧的同時為下一步的擴大生産奠定了基礎。村黨支部副書記潘廣生説:“今年我們將引進千禧牌的苗子,現在我們種的無公害番茄是每斤4元錢,苗子改良後可賣到5元,每個大棚在種植新品種後還可增收1000斤,只要種植對了路,回報是非常可觀的。引進了新品種,就不用再跑市場了,市場會主動找過來。”脫貧不脫政策,蔬菜大棚這個北村人的“鐵飯碗”越端越穩。截至目前,53戶貧困戶工資受益200余萬元,入股分紅70余萬元。有産業就有發展的希望,多倫縣精準實施扶貧産業,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在種植、養殖、生態旅遊等方面,自由選擇産業,多種産業疊加,補貼累計發放,實現産業增收。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産業扶貧資金2.4億元,發放金融扶貧貸款3.129億元,圍繞“林、藥、菜、肉、草”主導産業,實施産業扶貧項目480多個,使4828戶9395人實現增收脫貧。

  用美麗打開致富門

  北京正北、多倫最美,多倫縣素有北京後花園的美譽。在推進脫貧攻堅戰中,多倫縣以“美麗”做文章,利用自然風貌、文化底蘊和區位優勢,開拓旅遊市場,帶動農牧民發展致富。

  大孤山村地處多倫縣東部、灤源鎮中部,是全國生態文化村,旅遊業是大孤山村的一張靚麗名片。大孤山村依託多倫湖景區旅遊開發的有利契機,規劃建設後九號跑馬場、觀景平臺、曲家灣民俗文化村和綜合停車場等項目,為村民集中建設商鋪,以所有權歸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無償使用的形式,帶動黨員群眾通過發展農家樂、鄉村酒店、特色餐飲、戶外運動等鄉村體閒旅遊度假項目,以及旅遊、農畜産品經營,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增收3000元。同時,帶動本地農民370余人進行創業、就業,全村旅遊業在總體經濟收入的佔比達30%。

  近年來,多倫縣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以旅遊為載體,以脫貧為目的,深入挖掘旅遊資源優勢,全面推進鄉村旅遊發展,著力培育鄉鎮、村旅遊精品示範項目,不斷壯大鄉村旅遊産業,切實發揮鄉村旅遊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通過旅遊業發展帶動扶貧。堅持“建設一個景區、帶富一方百姓”的思路,積極探索景區帶村鎮、産業助脫貧的商業化旅遊扶貧新模式,發揮“龍頭景區”帶動作用,為脫貧攻堅提供動力。通過開展“旅遊公司+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能人帶貧困戶”“景區(點)帶貧困戶”等旅遊示範項目創建活動,景區輻射3個鄉鎮。

  圍繞財政扶貧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政策,探索資産收益扶貧創新模式,確保貧困人口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優先保障景區周邊貧困人口就業需求,為景區周邊村民提供就業機會,並提供農産品銷售區域,每一個村將近一半的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業,實現旅遊富民增收。同時,投入將近5000萬元,建設恒溫庫、倉儲窖、蔬菜冷藏等物流産業,推進電商示範縣建設,更多的農副産品走出去,讓更多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踏平坎坷成大道,脫貧攻堅正當時。如今,多倫縣生態改善了、産業增多了、貧困戶有技術了、生活好了、腰包鼓了……多倫縣正朝著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快步疾行。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作者:烏雲嘎 劉博 白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