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梵華與繁花丨走進甘南草原深處的“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

發佈時間:2020-09-04 17:25:15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繁花似錦的草原深處,藏著一座莊嚴恢宏的寺院——拉卜楞寺,它穿越300多年曆史,靜默矗立於甘南大地,為這片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增添了幾分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

【視頻】走進“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

中國網9月4日訊(記者 王金梅) 初秋的桑科草原,綠得仍然熱烈蓬勃,豐沛雨水的滋潤下,秋天的腳步被放慢,夏天的身影仍未走遠……

繁花似錦的草原深處,藏著一座莊嚴恢宏的寺院——拉卜楞寺,它穿越300多年曆史,靜默矗立於甘南大地,為這片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增添了幾分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

梵華與繁花並現,令人流連。

坐落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拉卜楞寺,毗鄰美麗的桑科草原,作為甘肅、青海、四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培養了一批批藏學宗教人才,被譽為“世界藏學府”,1982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鼎盛時期,拉卜楞寺僧侶達到4000余人,現在仍有2600余名僧侶,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入選“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西元1709年,一世嘉木樣應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黃河南親王——察罕丹津的邀請,從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當年夏天,察罕丹津夫婦及公子東珠旺嘉陪同嘉木樣前往東北方向勘察選擇寺址,最終將大夏河畔扎西奇作為建寺地址,即今天拉卜楞寺的初址。

拉卜楞寺經歷代嘉木樣和各大活佛的擴建完善,發展成為現在佔地面積1234畝的宏偉藏傳佛教建築群落,擁有六大學院、活佛府邸31院、吉哇(總管)院6所、大廚房6處、印經院1所、講經院2處、別墅2處、經輪房500余間、普通僧舍萬餘間、大型佛塔4座。

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中創建較晚的一座寺院,但在培養藏傳佛教和藏學高級人才、學術貢獻以及在海內外藏傳佛教界的影響而論,堪比古印度著名佛教大學那爛陀,有人把拉卜楞寺稱為藏傳佛教的“哈佛”。經過三百多年傳承發展,拉卜楞寺已培養造就了成千上萬名精通藏文化及佛學的人才,已成為我國藏傳佛教教育的高等學府和民族文化寶庫。

拉卜楞寺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殿堂鱗次櫛比,金頂流光溢彩;佈局錯落有致,民族特色鮮明,宗教氣氛濃郁,儼然一幅佛國景致。其建築結構分為土木結構和石木結構兩類,外木內石,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説;依其形制,建築風格以藏式平頂式為主體,輔以漢式宮殿屋面。建築結構總體特點為:傳統工藝,就地取材,自然樸實,堅固耐用;整個建築群的墻體有紅、白、黃三色,層次感強,從上而下均為青色石英石砌成,色調素潔,質樸大方。

拉卜楞寺在文物、藏經等文化遺存方面,是收藏豐富、極有研究價值的巨大文化寶庫。各類建築宏偉壯觀、氣勢磅薄;質地不同的佛像,工藝精湛、神態生動;數量眾多的唐卡、壁畫色澤艷麗,惟妙惟肖;豐富的藏傳佛教經文典籍,卷帙浩繁;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眼花繚亂。這些保存下來的文物寶藏,充分體現了藏、漢、蒙等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精湛技藝和無窮創造力,是祖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産。

拉卜楞寺每年舉行7次規模較大的大法會,其中以農曆正月的祈願法會和七月辯經法會(也稱“七月勸法會”)最為隆重。寺院還設有藏戲團,演出《松讚幹布和文成公主》《智美更登》《諾桑王子》《卓瓦桑姆》《赤松德讚》等有名的藏戲劇目。 

拉卜楞寺的醫藥學院,藏語稱“曼巴扎倉”,于1784年藏曆正月十三正式建成,自成立以來為廣大藏區培養了大批的醫藥衛生人才,廣泛播下了藏醫藥的種子,為繼承和發展藏文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拉卜楞寺藏醫學院的建築模式具有濃烈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藝術特色,與整個拉卜楞寺的建築渾然一體,由前院、正殿和後殿三個部分組成。拉卜楞寺的醫藥學院生産的“潔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黃丸”已被列入國家藥典,還有18種成藥單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區地方成藥,並行銷全國各地。

走進拉卜楞寺,古老的殿宇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恢弘莊嚴,紅色僧袍和遊人們各色衣飾組成的一幅幅流動的畫面,鼻尖縈繞著煨桑的氣息……讓你不覺恍惚:這是在俗世,還是在佛國、畫間?

走進拉卜楞寺,便走進了民族宗教的藝術殿堂;走進拉卜楞寺,便走進了心靈歸宿的梵天凈土。















(圖/文/視頻: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