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礦山院士行走進蒙草 見證扎賚諾爾百年老礦重現生機

發佈時間:2020-08-31 22:04:01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用綠色發展智慧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變溝壑縱橫為冉冉生機,一個更好的扎賚諾爾,一個互生共融的自然家園,就在不遠處。

8月29日,中國礦業高品質發展(呼倫貝爾)論壇暨綠色發展與産業金融研討會與會人員一行來到內蒙古扎賚諾爾礦區,深入參觀蒙草礦山生態修復研究院,並舉行“綠色礦山院士行”授旗儀式,陳毓川院士、武強院士共同為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礦“全國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揭牌,併為蒙草生態授“綠色礦山院士行”榮譽展旗。

image.png

與會人員參觀蒙草礦山生態修復研究院

內蒙古蒙草礦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賀勇接旗後表示:“蒙草生態修復的項目獲評‘全國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是榮譽也是動力,通過參加此次行業會議,企業今後將繼續聚焦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種質資源+大數據’的精準生態修復能力,為礦業貢獻生態修復智慧、助推礦業高品質發展”。

image.png

image.png

授旗、授牌儀式現場

隨後,與會人員一行前往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礦修復區實地參觀,考察礦山修復情況,詳細了解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對蒙草把鄉土種質資源與生態大數據結合起來,用“土辦法”加“新武器”修復扎賚諾爾這座百年老礦,實現生物多樣性的恢復給予了高度評價。

既要經濟發展“高素質”,也要生態環境“高顏值”

“扎賚諾爾”,是呼倫湖的習慣稱謂,意為“海一樣的湖”。初秋時節,扎賚諾爾礦區綠草如茵,處處顯現出鳥語花香的生態之美,令人很難聯想到這裡曾經滿目瘡痍,是因多年煤礦過度開採形成的一道“生態傷疤”。從1902年建礦至今,扎礦先後經歷了東清鐵路辦礦、沙俄資本家包辦、中蘇合辦和日偽統治等時期。修復前,扎賚諾爾露天礦開採形成的礦坑,總佔地面積約12.76平方公里,依靠自然植被恢復率不足20%。

資源的開發不能“用完即棄”,生態的欠賬不能“代際相傳”,站在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時間節點上,既要經濟發展“高素質”,也要生態環境“高顏值”,對於呼倫貝爾以及區域生態現狀來説,礦區的修復是一個必答題。

量體裁衣 適情適地生態修復

扎賚諾爾礦山開採所帶來的生態問題,融合了地質、水文、植物體系重建等綜合性難題,讓其修復變得異常艱巨。

作為專注于生態修復的科技型企業,礦山修復是蒙草生態的一項專項課題。早在2014年,蒙草團隊就開始在呼倫貝爾地區開展鄉土植物的引種馴化研究。2015年,面對扎賚諾爾礦區生態修復這一歷史任務,蒙草集團積極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先後派出礦山、土壤、大數據、耐寒植物等專項科研團隊,針對扎賚諾爾露天礦進行全方位的生態調研。

科研團隊首先運用蒙草生態大數據,調取當地近十年自然生態環境數據,了解當地原生自然環境狀態。考慮到扎賚諾爾露天礦複雜的自然環境,多方科研團隊組織了多次實地考察調研,圍繞扎賚諾爾露天礦生態恢復的關鍵問題,通過現場測繪、數值模擬與評估規劃設計等步驟,對扎賚諾爾露天礦閉坑的邊坡穩定、場地平整修復和生態恢復問題開展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地形整理——土壤改良——植被恢復——邊坡保護”的聯合技術方案。由此,扎賚諾爾露天礦環境治理工程實現真正破題——以生態恢復的方式解決礦區環境問題,實現扎賚諾爾露天礦安全與綠色閉礦。

image.png

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礦生態修復前後

建設扎賚諾爾“生命共同體”家園

敬畏生命,遵循自然。做好礦區的生態修復,不僅僅是讓各種原生植物恢復生長,更要還原一個人與動物、植物、微生物共生共榮的自然環境,讓飛鳥、昆蟲、動物在這裡繁育,逐步形成穩定、平衡的生態群落。這樣的“礦山修復+”模式,力圖在“遵循自然,以人為本”的原則下,恢復百年礦區生物多樣性,為野生動物開闢棲息地,營造一個扎賚諾爾“生命共同體”家園。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用綠色發展智慧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用生態文明來提升發展成色,變溝壑縱橫為冉冉生機,讓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各有歸處。一個更好的扎賚諾爾,一個互生共融的自然家園,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