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扎魯特大草原如詩如畫,走進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北部牧區阿日昆都楞鎮,一幅生態宜居、産業興旺、脫貧群眾紅紅火火奔小康的美好畫卷躍然眼前。在脫貧攻堅的強力推進下,阿日昆都楞鎮“破繭成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牧民有了新時代新生活的底氣,笑容中寫滿了幸福。
阿日昆都楞鎮北部山地草原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從2016年到現在的五年間,阿日昆都楞鎮全體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精準落實各項扶貧政策措施,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該鎮353戶935口人貧困群眾已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歸零”。
“牛産業”拓寬致富路
乾淨整齊的院落,寬敞明亮的房屋,整潔乾淨的牛舍,30多頭牛在圈舍裏安然吃草,走進阿日昆都楞鎮北薩拉嘎查脫貧戶阿拉木斯家中,眼前看到的是紅紅火火的生活光景。
阿拉木斯精心照料“扶貧牛”
“哞哞,哞……”隔著圈舍,遠處就能聽見陣陣牛叫聲。阿拉木斯正在給牛喂飼料、添水,雖然忙碌,但他打心眼兒裏高興。
近年來,扶貧牛成了阿拉木斯一家致富的“寶貝”。“我家是窮底子,是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我脫了貧,我也有信心,通過養牛致富奔小康!”阿拉木斯説。
想當初,阿拉木斯一家還是嘎查裏的貧困戶。早年父親的去世,給了這個家沉重的打擊,從此生活的擔子重重壓在了年僅20多歲的阿拉木斯肩上。那時,家裏僅有3頭牛,阿拉木斯只能靠賣苦力打短工掙錢,生活非常拮據。
2016年,阿拉木斯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依託黨的好政策,他在自有3頭牛的基礎上,通過扶貧項目資金相繼領到8頭揣犢母牛,擴大了養殖規模。經過精心餵養,如今他家的牛已經發展到了30多頭,用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帽子”。
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和阿拉木斯一樣,不少貧困戶通過發展好牛産業,念好“養牛經”,成功摘掉了“窮帽”。
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宛如一幅醉人的畫卷
以牧業為主的阿日昆都楞鎮,草牧場面積218萬畝,該鎮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將草原黃牛養殖作為精準脫貧的主導産業來抓,全力推動牛産業發展。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鎮共落實“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資金、旗本級財政扶貧生産流動資金、以獎代補資金等各項産業扶貧資金共計616.82萬元,為全鎮 8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基礎母牛624頭,促進貧困戶年收入增加2萬元以上,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同時,還為貧困戶建設飼草料庫、牲畜暖棚、牛糞架等基礎設施,為他們更好的發展養殖業完善硬體條件。
發展産業,少不了金融“活水”的助力。該鎮全面落實金融扶貧保障政策,積極協調旗內各相關金融機構低利率貸款 536萬元,保障其産業發展。
2020年,阿日昆都楞鎮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10.56萬頭(只)。其中,牛存欄2.76萬頭、羊7.48萬隻,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6000多元。
貧困戶變身“上班族”
八月的阿日昆都楞草原碧野千里、牛羊肥美,在綠草掩映中的阿木古楞嘎查奶製品加工車間裏飄溢著誘人的奶香。
阿木古楞嘎查是典型的以牧業為主的嘎查,全嘎查現有牧戶220戶630人,2020年牧業年度統計牛存欄達5400多頭。為發揮好資源優勢,阿木古楞嘎查利用扶貧項目資金19.5萬元建成奶製品加工車間,通過發展奶製品加工産業壯大嘎查集體經濟、增加牧民收入。
薩仁其其格(右)正在車間內忙活
每天早上,脫貧戶薩仁其其格安頓好自家的營生後,便來到奶製品加工車間,開始一天的忙碌。她的主要工作是擠奶、制奶食品,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薩仁其其格家因為老伴患病導致貧困,多年來家中飼養幾頭牛,生活來源十分單一。嘎查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將薩仁其其格吸納到奶製品加工車間裏打工。
“家門口就有這麼好的就業崗位,而且收入還穩定,我就想一心一意幹好這份工作。”現在,薩仁其其格已經把奶製品加工車間當作自己的家,因為這裡已經成為她脫貧增收的“金窩窩”。
奶製品加工車間生産的奶製品
既能打工賺錢,還能兼顧家庭生産,這種在家門口穩定就業的形式,是阿日昆都楞鎮推進就業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剛喂完家裏的牛,查幹朝魯圖嘎查脫貧戶薩仁滿都拉便來到嘎查主街路,這條村路的衛生由他來負責打掃。今年以來,阿日昆都楞鎮為每一位脫貧戶提供公益性崗位,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自願報名,負責各個村路、巷道的環境衛生,薩仁滿都拉就是其中一位。
“政府提供就業崗位,我們當然願意幹,一個月能賺1000多塊錢,也是一筆固定的收入。”薩仁滿都拉一邊清掃著垃圾一邊笑著説。
阿日昆都楞鎮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增強脫貧致富能力
就業,一頭連著民生冷暖,一頭連著脫貧攻堅。阿日昆都楞鎮按照旗委、旗政府精準扶貧工作的總體部署,認真落實“精準扶貧、奔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要求,以摸底自查調查數據為基礎,找準“癥結”、開對“藥方”,一項項就業扶貧舉措落地生根,公益性崗位讓貧困群眾變身“上班族”,嘎查集體經濟壯大為貧困勞動力搭起就業橋梁……家門口的就業扶貧政策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鋪就了平坦的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該鎮加強就業扶貧力度,突出培訓的針對性,結合全鎮貧困勞動力實際,積極協調溝通就業部門,大力引導貧困勞動力積極參加技能培訓。目前已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1988人次,併為130余名貧困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讓他們在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氣。
生態扶貧“綠富”雙贏
哈日努拉嘎查位於阿日昆都楞鎮最北面的山窩窩裏,交通閉塞,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群眾生産生活得不到保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
2016年10月,哈日努拉嘎查整體生態移民搬遷,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86戶423口人。生態移民貧困戶每戶選擇一人享受一次性就業安置貨幣補償10萬元。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貧困人口實行社會保障兜底,所享受的養老保險、合作醫療、生活補貼等社會保障政策,按每人口1萬元計算,一次性貨幣補償。
阿日昆都楞鎮各駐村工作隊紮實開展走村入戶工作
生態移民搬遷後原有的“二輪延包”耕地、“雙權一制”草牧場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地等承包關係不變;繼續享受糧食直補、草原補獎、退牧還草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各項惠民政策,對遷出區域實行全年禁牧政策,草牧場繼續作為搬遷人口打草場使用。
“現在的生活條件真好,買東西看病就醫,孩子出門上學都很方便,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近日,居住在扎魯特旗魯北街道學苑社區的哈日努拉嘎查移民郎香麗向筆者講述著生活的變化。以前家裏主要收入靠種地和養幾十隻羊,現在不僅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還有禁牧補貼等收入,“我們家每年收入有5萬元,孩子也順利考上了大學,窮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和郎香麗一樣,金向東也是從哈日努拉嘎查搬遷下來的牧民。他通過參加技能培訓,在魯北鎮開了一家小飯館,生意很是紅火,開始了新的生活。金向東説,他們希望靠自己的勞動,讓家裏的日子過得更好一些。
對於生態移民,牧民們經歷了從一開始的不理解,捨不得走,到響應國家號召的過程。如今,他們真切體會到,生態搬遷為他們帶來了新生活,讓他們的生活變了樣。
在遷出區,牧民駕駛機械在草原上打草
草原無人無畜,生態環境得以休養生息。通過多年的自然恢復和圍封保護,如今的遷出區草原植被蓋度、高度和産草量都有明顯提高,已變成了無邊的草海,動植物的天堂。
“現在只有零星的房屋基址痕跡,不細心看不出曾有幾百戶牧民生活在這裡。”正在遷出區打草的哈日努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孫建興説,以前草場最差時,草都沒不過腳脖子,現在最高的已快齊腰高,每畝産草量從不到100斤增長到280斤左右。
以生態助扶貧、以扶貧保生態,“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變成“金山銀山”,綠了青山,美了景致,紅了日子。阿日昆都楞鎮黨委、政府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奮發有為實現了奔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標,以生態畜牧業為主導産業,發展特色旅遊小鎮為輔助,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雙贏”。
(作者:白敖敏,來源:扎魯特旗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