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開魯縣:經濟林結出致富果

發佈時間:2020-08-28 15:45:0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胡建華 高志鵬 邵雲哲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初秋的果園裏五彩斑斕、果香四溢,紫紅、焦黃的李子,紅彤彤的雞心果、小蘋果挂滿枝頭,似乎在爭相告訴人們,甜美的豐收季已經到來。

走進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麥新鎮的林富村川情家庭農場,初秋的果園裏五彩斑斕、果香四溢,紫紅、焦黃的李子,紅彤彤的雞心果、小蘋果挂滿枝頭,似乎在爭相告訴人們,甜美的豐收季已經到來。農場主滕富正端著泡沫箱陪遊客一起採摘,邊饒有興致地講述著家庭農場這份“甜蜜事業”。

滕富幫遊客摘了一箱甜甜的貴妃李子

滕富説,這片佔地60畝的農場曾是一片楊樹林,他在外務工20多年,楊樹在家園自然生長了20多年,“苗條”的小楊樹長成了疙疙瘩瘩、彎彎曲曲的小老樹。2016年,滕富返鄉發展,把“小老樹”全部砍掉做為劈柴出售,一共賣了5萬元。2017年,他投入150多萬元將原有林地進行更新,栽上了7000多棵李子、龍豐小蘋果、雞心果等果樹,家庭農場就此誕生。2019年,各種果樹開始結果,為他帶來了8萬多元的收益。滕富開心地説,果樹一年的收入比楊樹20多年的收入還要多。

遊客在採摘水果

隨著各種果子陸續成熟,農場吸引來不少採摘者和收購商,預計今年還會有八九萬元的收入。滕富介紹,明年所有果樹都將進入盛果期,一棵樹至少能産出100元錢,7000棵就能收入70萬元,除去相關費用凈剩50萬元沒問題,而且是一年栽樹,至少二十年受益。

為了保證果子的好味道、好品質,滕富2019年還養了50頭基礎母牛,牛糞“專供”農場、為果樹施肥。“一點化肥不用,一點兒除草劑不打,全部使用農家肥、生物菌肥,人工除草。”滕富説,他最近正在申請綠標、註冊商標。

果農在摘沙果

如果説滕富的家庭農場是一家一戶的“小打小鬧”,那麼東風鎮萬畝果品經濟林立體種植示範基地就是開魯縣發展林果經濟的“大手筆”了。開魯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把荒沼沙地治理、低産低效林改造與發展果品經濟林産業相結合,對於立地條件好、不在沙化區範圍內的推廣林經間作,實現林果經濟和生態治理“雙贏”。2017年開始,分兩年建成的萬畝果品經濟林立體種植示範基地以栽植沙果、李子、錦繡海棠為主,林間間作紅辣椒、綠豆等矮棵作物,盛果期林果及林下作物每畝平均年收益至少6000元。

收購商(右)在地頭指導裝箱

當前正是沙果成熟採摘期,果農們全都“扎”在自家林地裏,親手摘下又大又紅的沙果,然後分等、裝箱銷售。一筐筐、一箱箱紅彤彤的沙果擺滿地頭,煞是好看。果農們高興地説,來自黑龍江、吉林的收購商正駐村收購,每市斤可以賣到0.8-1.1元。

果農在分等裝箱

據了解,截至目前開魯縣發展果品經濟林30萬畝,其中千畝以上標準化林果基地10個、家庭果園2000多個,帶動果農3800多戶,形成了以國道303線為軸、東西貫穿全縣的百里林果帶,主要品種為錦繡海棠、李子、蘋果梨等,盛産的沙果和金紅蘋果123是通遼市首批名牌産品,冠以“蒙古野果、草原聖果”商標,暢銷黑、吉、遼、河北、深圳等20多個省市。30萬畝果品經濟林全部達到盛果期後,年可産鮮果30萬噸,年産值可達8億元,通過保鮮冷藏、錯季銷售、採摘休閒體驗、果品精深加工、産業鏈條升級發展,産值將達到15億元,林果産業將成為開魯縣繼玉米、紅幹椒産業之後的又一大生態綠色主導産業。

紅紅的沙果映紅果農豐收的笑臉(攝影:呂志敏)

(作者:胡建華 高志鵬 邵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