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興安嶺:用數據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發佈時間:2020-08-28 11:05:00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玉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作為中國最大的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區,大興安嶺擁有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自然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福祉都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帶來的價值。

走進這片不可複製的生態寶庫——總面積達10.67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就進入滿目蒼翠的天然氧吧。這裡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優美的環境,贏得了“綠色寶庫”之美譽。作為中國最大的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區,大興安嶺擁有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自然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福祉都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帶來的價值。

自1952年開發建設以來,幾代務林人累計提供2億立方米優質木材,栽植2000萬畝人工林,有林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分別從開發初期的636.5萬公頃、6.6億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37.02萬公頃、10.3億立方米、78.39%。大興安嶺林區以不到內蒙古自治區1/3的森林面積,貢獻了將近2/3的森林蓄積量。

林海茫茫,松濤陣陣,生態保護建設留住了綠色的基脈

森林+濕地=每年6160億元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既是一個綠水青山的生態屏障,更是一個金山銀山的財富寶庫;內蒙古森工集團既是綠水青山的忠誠守護者,又是金山銀山的高效創造者。8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首次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成果發佈。該評估以2018年為核算基準年,結果顯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每年6160億元,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為5298.82億元、濕地生態系統為860.92億元……幾組詳實的數據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內蒙古森工集團2018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比例

內蒙古森工集團聯合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路(CFERN)、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典型林業生態工程效益監測評估國家創新聯盟組成科學研究團隊。依據國家標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範》測算出: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綠色水庫”總價值為每年1646.94億元;“綠色碳庫”總價值為每年1071.75億元;“凈化環境氧吧庫”總價值為每年1024.98億元,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為每年795.87億元、濕地生態系統為每年229.11億元;“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總價值為每年1246.95億元,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為每年1090.34億元、濕地生態系統為每年156.61億元。


內蒙古森工集團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量分佈格局

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處於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也是水源涵養功能的生態功能區。如果把青海的三江源譽為高海拔中華水塔,那麼大興安嶺就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高緯度中華水塔,與青海三江源遙相呼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物品質為每年170.96億立方米,相當於三峽水庫設計庫容的43.61%;森林生態系統每年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匯量為2329.58萬噸,折合成二氧化碳為每年8541.79萬噸,相當於吸收了內蒙古全區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7.26%。

美輪美奐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濕地

生態優先高品質發展新路

以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結果為基礎,內蒙古森工集團著力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化實現路徑,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生態效益精準量化補償方面,內蒙古森工集團利用人類發展指數,從生態效益多功能定量化補償方面出發,進行生態效益補償,使森林生態效益多功能生態效益補償額度達到15.52元/畝·年,為政策性補償額度5元/畝·年的3倍。

內蒙古森工集團打造碳匯基地,將森林生態系統“綠色碳庫”功能以碳封存的方式放到市場上交易,用於企業購買碳排放權。目前,內蒙古森工集團共開發儲備國際國內標準林業碳匯項目9項,涉及根河林業局、綽爾林業局、烏爾旗漢林業局、克一河林業局、滿歸林業局和金河林業局,總面積15.6萬公頃,項目實施年限為20-60年,預計總減排量4855.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按當前市場價格每噸15元估算總價值約7.3億元。除了碳匯基地,內蒙古森工集團同時正在打造商品林儲備基地、綠化苗木基地、生態康養基地、綠色林特産品培育加工基地等生態産業基地。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萬畝。圖為已鬱閉成林的人工林

內蒙古大興安嶺保存完整的生態系統,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基礎。圖為一群大天鵝遷徙途中落腳大興安嶺天然湖泊

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

2019年,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一條消息,讓內蒙古大興安嶺務林人無比驕傲。

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顯示,1998年至2018年“天保工程”實施20年間,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森林面積增加138.7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25個百分點。天然林保護工程提供了4.6萬餘人的直接就業崗位,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惠及林區20多萬人。

良好的生態,源自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態保護建設。時間標記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的發展軌跡。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有自然保護地60處,包括自然保護區8處、森林公園9處、濕地公園17處、濕地保護小區26處,保護地總面積225萬公頃。這其中,停伐以來新建保護地36處,包括5處國家濕地公園、5處省級濕地公園和26處濕地保護小區,面積43萬公頃,濕地保護率從停伐時的16.77%提高到目前的52.61%。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碳匯資源分佈圖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始終努力提供更多更優質生態産品,並讓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成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增長點、支撐點、發力點。從體制機制上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國有林區改革,內蒙古大興安嶺實現生産運營方式、社會公共服務、森林資源管理體制、經濟發展路徑、區域公共事業發展5個轉變。林區結束了持續百餘年的採伐歷史,從以木材生産為主向以生態保護建設為主轉變。政府、企業和社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林區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職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