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競放,果兒飄香,走進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敖包蘇木扎如德倉嘎查白三月的庭院,讓人流連忘返。“小田園”“小菜園”“小果園”,三塊蒙漢雙語標識牌將庭園進行了科學劃分,對應的區塊內或姹紫嫣紅、或綠意盎然、或碩果纍纍。
“‘小菜園’‘小田園’是牧家的菜籃子,‘小果園’裏李子樹、杏樹等果實已被蘇木幹部認買,可保證農戶秋賣不出門!”科左中旗敖包蘇木黨委書記張偉説。
田園被圍墻圍得嚴嚴實實,小院裏乾淨整潔。穿過院落過道,白三月家呈現出另一道風景:白色的斷橋鋁合金窗戶,陶瓷地面,布藝沙發搭配碎花針織鑲邊罩子……
正值晌午時分,72歲的白三月穿一件繡花黑紗長裙接受著媒體記者採訪,幸福感寫在她的一顰一笑間。
扎如德倉嘎查漢語的意思為“王爺的糧倉”,這裡土地富饒、群眾富裕,是一個典型的蒙古族人口聚居的村莊。嘎查共有農牧戶123戶,34戶貧困戶。2016年,該嘎查人脫貧、戶銷號,2017年全村退出貧困村行列。如今,“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五面紅旗嘎查村”等光環照耀著這裡。
穿行在這個嘎查,戶戶門口挂著“多彩庭院”的牌子。庭院裏一樣花果飄香,一色的紅色瓦房。看來,白三月家只是扎如德倉嘎查幸福全景圖中的一角。
2016年前,白三月家不像現在這樣漂亮、整潔。她根本沒心思種花,更沒錢買黑紗裙子。她家有6個孩子。2014年,兒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兒媳還被診斷出類風濕和貧血病,加之孫女上學,她家一下子跌入了貧困。
2016年,她家通過扶貧救助貸到3.6萬元,購置了帶犢母牛4頭。隨之,一系列的幫扶讓她看到了脫貧的曙光:政府發放養老保險和取暖補貼2640元;兒媳領到農村牧區醫療救助金5000元;就讀大學的孫女申請到生源地助學貸款8000元;庭院經濟建設助她家種上了李子樹、蔬菜等經濟作物。到年底總算賬,她家增收了26340元。
“從那時起,我家的經濟負擔就大大減輕了。去年,我家靠養殖、種植和搞庭院經濟純收入達到了七八萬元。”白三月高興地説。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扎如德倉嘎查將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我們針對‘貧困戶庭院戶均面積近2畝,但普遍利用率不高’的實際情況,按照‘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因地制宜、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發展適宜本地基礎條件的‘三個半’(半畝果園、半畝田園、半畝菜園)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全村種植李子、蘋果等果樹約1980棵,每戶平均15棵;‘菜園子’基本實現嘎查村‘全覆蓋’;‘半畝田’全部推廣種植油葵,戶均年增收800元以上,實現了貧困群眾收入多元化。”張偉説。
脫貧後,扎如德倉嘎查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充實了。該嗄查將“德孝文化”融入到黨建工作之中,開展“一個擁抱、一聲爸媽、一盆溫水、一次遊園、一次評選”“五個一”為載體的系列德孝主題教育實踐活動。2019年,嘎查評選出“最美家庭”10戶、“好婆婆好媳婦”5對,匯聚了孝老愛親的正能量。該嗄查還組建了4支秧歌隊、藝術團等文藝隊伍,不定期在村內進行文藝匯演,由“送文化”轉變為“種文化”,使農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收入充裕,文明成風,獲得感、幸福感滿滿的扎如德倉嘎查牧民正奔向幸福新生活。
(原標題:小庭院開出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