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奈曼旗:稻田有了“託管保姆”

發佈時間:2020-08-03 11:40:5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陽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盛夏、田蟹、綠秧苗……在現代化機械與傳統人工的相互配合下,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葦蓮蘇鄉東奈曼營子村800畝稻田託管和稻田養蟹項目的第一輪除草工作已全部完成。

盛夏、田蟹、綠秧苗……在現代化機械與傳統人工的相互配合下,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葦蓮蘇鄉東奈曼營子村800畝稻田託管和稻田養蟹項目的第一輪除草工作已全部完成。“三分種七分管”,從7月1日起至7月10日這段時間內,正是水稻早期管理的重要時期,一輛輛除草機撒藥除草,忙碌的工人們則手拿秧苗進行補兜,這一切都正是為100多天后的水稻豐收打下基礎。

稻田裏撒田蟹  實現種養殖結合

在稻田的畦埂處,棲息在這裡的田蟹被人工除草的蹚水聲音驚起。

對這一幕早已習以為常的郭會志正站在畦埂處指揮著工人們工作。他頭戴草帽皮膚黝黑,對田間田蟹的品種品質、養殖方法如數家珍。如何成就眼前的蟹田,還要從2018年説起。

當年,來自赤峰的水稻種植技術員到東奈曼營子村加工水稻,一次交談中,郭會志對稻田養蟹産生了興趣,隨後在技術員的幫助下,他從赤峰採購蟹苗回來進行養殖試驗。“一開始真的是沒什麼經驗,買的300斤蟹苗回到家就死了200多斤,後來又出去學習,現在懂了掌握好水溫,擴大水池面積,稻子緩苗後再撒蟹苗,要學的東西多咧!” 郭會志是東奈曼營子村黨支部書記,自2019年以來,郭會志以土地流轉為主抓手,承接了項目的800畝稻田託管和稻田養蟹項目建設,對多年來分散在農戶手裏的稻田塊實行規模化水稻種植。

在郭會志的帶動下,東奈曼營子村實施“黨支部+基地”的模式發展稻田託管和稻田養蟹,村黨支部將稻田耕地集中起來統一託管,由基地提供統一購買種子、統一育秧、統一插秧、統一施肥、統一管理“五統一”服務模式,畝均節省成本200元,同時解放勞動力30人,通過外出務工年每人平均增收4.5萬元。通過實施稻田養蟹項目,打造蟹田稻品牌和養殖河蟹延伸産業鏈條、提升産品附加值增加收入。

減貧帶貧模式  脫貧戶成了“甩手掌櫃”

今年不同往年,脫貧戶高舉只花了約15分鐘就將一畝稻田的雜草全部除完。“過去一畝田一個人要花一天時間,面朝水田背朝天,把雜草去除。”高舉説,“自從把稻田給了基地,就全部使用除草機,一畝田只要15分鐘,變化可以説是翻天覆地。”

63歲的高舉是葦蓮蘇鄉東奈曼營子村脫貧戶,在往年除草的時候,無論農活再多,也要抽出一個星期的時間精心管理秧苗,如今村裏實行基地規模化管理,高舉把自己的稻田流轉給了種植基地,像高舉一樣,大部分稻農從中受益,還可以有更多時間在種植基地打工,增加收入。

近兩年,奈曼旗葦蓮蘇鄉依託扶貧項目支援,創新産業扶貧新舉措,減貧帶貧成效明顯,基地為貧困戶免費提供秧苗並免費插秧,年底稻米回收價格較市場價每斤高0.2元,綜合可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高每畝收益400元;優先吸納貧困戶到項目基地務工,提高工資性收入,現已吸納貧困勞動力務工5人,年每人平均增收1000元;免費為貧困戶提供蟹苗,年底為貧困戶每畝分紅450元,現已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12畝發展稻田蟹,年預計增收5400元。

經濟效益更好  每年增收88萬元

近幾年,奈曼旗葦蓮蘇鄉由過去的一家一戶種植加工經營的模式,到現在的集約化種植,水稻集中育秧、集中管理、集中加工、統一銷售,形成了一體化的銷售模式,努力打造葦蓮蘇的大米品牌,通過品牌效益提高水稻銷售附加值。

“目前,我們實行從耕到種到管到收,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系列化服務。”葦蓮蘇鄉政府扶貧辦主任張玉介紹,“依託精準幫扶項目,新增了集體育秧大棚項目,購進育秧機和插秧機,項目為全村節省勞動力,也帶動一些貧困戶增收,通過集體育秧,集體統一供秧,集體負責插秧,從而也從精準扶貧上帶動了周邊的貧困戶務工,給貧困戶相應的政策傾斜。”

張玉還表示,蟹田水稻畝均可産稻米500斤,按去年年度平均市場價每斤5元的計算,除去每畝生産成本850元,畝均效益達1650元,較普通水稻畝均增收650元。同時,每畝稻田産河蟹60斤,按現在的市場價格每斤25元計算,畝均收益1500元,扣除成本,畝均純收益達500元。通過稻田託管和稻田養蟹,畝均增收1100元,實現了一地兩用、一季雙收,切實提高了農民收益。




(作者: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