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者重回玉樹,細説“中國力量”

發佈時間:2020-08-01 21:09:38丨來源:中工網丨作者:康勁 張蘭忠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風雪1000多天,他們創造著高原重建的傳奇,用實際行動闡釋著民族之情、人間大愛,創造出“玉樹速度”“玉樹奇跡”。

這裡是三江之源,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這裡也是萬山之宗,北臨崑崙山脈和巴顏喀拉山脈,南望唐古拉山山系,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

2010年4月14日,一場7.1級的地震,讓這裡遭受重創,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一聲令下,北京市、遼寧省和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和中國水利水電集團公司等4家央企的3萬多名援建大軍疾馳玉樹;風雪1000多天,他們創造著高原重建的傳奇,用實際行動闡釋著民族之情、人間大愛,創造出“玉樹速度”“玉樹奇跡”。

2020年4月,部分援建者重回玉樹、心繫高原,追憶三年重建中的不尋常,用心撫摸著這個經歷了涅盤重生後的新玉樹,面對一座綠色、幸福、和諧的現代化高原新城,不禁感慨萬千。


22歲的援建者:揮之不去的“玉樹情結”

站在當代山的山頂,鳥瞰玉樹新城,扎曲河、巴塘河穿城而過,一座座錯落有致、色彩明快的藏式民居沿著山谷蔓延開來,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熠熠生輝,四縱十六橫的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

“你們瞧,那道清新明亮的跑道,就是玉樹州民族中學的體育場……”“還有那邊,玉樹州博物館和格薩爾王廣場等地標性建築,都是我們的傑作……”

10年前,22歲的孟濤,剛走出校門,就來到玉樹建設工地,在三年援建中,他從實習生到技術員,再到能獨當一面的項目副經理。如今,走進玉樹囊謙縣的索加的家裏,看到援建時自己經手的一磚一木,止不住流下了熱淚。


“當年,從結古鎮出發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達仲達鄉尕拉村時,心都涼了,”孟濤回憶説,“駐地就是寫著‘中國鐵建救災物資’的兩頂帳篷,當時的仲達鄉人民政府就剩一塊寫著幾個大字的木牌,我們什麼都沒有,天天吃速食麵,臟了就在河裏面洗頭。”

“是當地的村民感動了我,他們看到我們是來幫助重建家園的,就不斷給我們送牛肉,在工地上幫忙幹活,還拉著我們去家中的帳篷裏做客。到完成仲達鄉的施工任務要離開的時候,我們和村民都哭了,大家就像送別親人一樣,拉著手久久不鬆開。”孟濤説道。

“不論到哪,我總會驕傲的告訴朋友,我參加過玉樹的援建!”雖然離開多年,但孟濤的生命中從此就有了揮之不去的“玉樹情結”,當年高寒缺氧、戰風鬥雪的經歷,他總是一次次講、一次次説。

退休的援建者:玉樹見證“中國力量”

當年,總部距玉樹地震災區最近的中鐵二十一局,在接到中國鐵建的救援指令和重建任務後,迅速抽調精兵強將,把“苦幹三年,跨越二十年”和“選擇了鐵軍,就是選擇了勝利”的中央囑託化作無聲行動,優質圓滿完成了“居民擁有新家園,生態邁上新臺階,設施得到新改善,城鄉呈現新面貌,社會和諧新局面”的援建任務和目標。

“雖然離開多年,但我的心從未離開。”10年前,即將退休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原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張克勤,臨危受命擔任中國鐵建玉樹災後重建指揮部指揮長,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帶著年輕的同事們實現了第一支隊伍進場,第一個職工營地建設,第一個項目開工,指揮完成了玉樹居民小區、基礎設施、生態修復、醫院、學校、特色産業和服務業等118個援建和重建項目。

“當時,很多人高原反應強烈,頭痛、胸悶、噁心,但是,大家都挺了過來。”張克勤説,震後三年,玉樹州16710戶農牧民住房和22439戶城鎮居民住房全部建成併入住,292個農牧民住房集中建設點的基礎設施完成配套,災區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在“玉樹奇跡”的背後,有黨和國家的關懷、有援建企業為國為民的責任擔當、有災區人民的極積參與和支援,共同凝聚起的“力量”,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制度優勢和中國力量。

退休多年、患病住院的張克勤始終牽掛著玉樹,時時用手機熱搜來自玉樹的各種新聞,讀到哪家的牧民搬新家的消息,看到扎西科賽馬場上的積雪正在消融的圖片,都會帶著他重回魂牽夢繞的玉樹,仿佛又置身在親手建起的現代化草原新城,看到了車水馬龍的結古鎮,生意火爆的瓊龍路,人來人往的文化街,擁抱著久遠濃郁的康巴文化。

援建,從廢墟中崛起;援建者,在高原上成長

10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卻誕生了一個跨越發展的新玉樹:經濟總量比震前翻了一番,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6倍,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3倍。災後重建實施1248個項目,完成總投資約447.54億元,一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

如今,災後重建,撤縣建市的新玉樹,路寬了,水清了,草綠了,車多了,人靚了,41萬玉樹人民在“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激勵下、正邁著堅定的步伐與全國人民一道,在奔小康的幸福大道上前行。

在3年援建的日子裏,中國鐵建的鄭家良用三本厚厚的日記,記錄了在玉樹的點點滴滴——

2010年6月4日,正值營地混凝土打地平,突然下起了指頭大小的冰雹,持續了約半個小時,把大家的頭和手打得生疼,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2011年6月15日,下午3點多鐘,一陣大風夾雜著雪片,把項目部固定帳篷的角鐵吹斷,一眨眼功夫,帳篷就被吹到施工現場不遠處的巴塘河裏,幾名年輕職工都掉了眼淚……

“歷經了大災大難,匯聚了大愛大義,更懂得什麼是大愛同心、堅忍不拔!”鄭家良説。

“在玉樹,卜指揮長窗前的燈光在晚上12點以前,從來就沒有熄滅過。”卜宗舉,中國鐵建玉樹災後重建指揮部的原副指揮長,現在是中鐵二十一局四公司的副總經理,當年在玉樹負責施工生産組織的他,白天跑工地、晚上安排部署施工計劃,窗前的燈光,是許多年輕一代援建者的特別記憶。

當年,王超、馬梁、康旭生,廖朝偉等一批年輕的80後、85後職工,和孟濤一樣都是初入職的實習生。10年後,在全國各地不同的項目建設工地裏,都走上了管理崗位,有的已經擔任了項目總工程師、項目經理。為了玉樹援建,有的年輕人幾次推遲婚禮,有的年輕人把婚禮辦在了雪域高原,脫下婚紗和禮服,年輕的夫妻攜手參與援建。

如今奮戰在祁連山深處,已在中鐵二十一局張扁高速公路擔任項目經理的孟濤説,“玉樹援建磨煉了大家的意志,加速了年輕職工的成長成才。”“有幸參加玉樹災後重建,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財富。參與過玉樹災後重建項目,就沒有幹不了的工程。”

“災後重建,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恢復,而是涅槃重生,更是年輕援建者們大顯身手的成長平臺。”鄭家良説,從經過玉樹災後重建項目的歷練的年輕人身上,他也看到了職工的力量、企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