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來到內蒙古通遼市霍林郭勒市,一瞬間就被這座城市吸引。藍天白雲,涼爽宜人,放眼望去滿目皆綠。
“那片綠色的山坡就是北露天煤礦。”同行的霍林郭勒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姜雪婷介紹説,順著方向,在濃綠淺綠層疊的山坡上,記者看到了熟悉而醒目的“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紅色標語。説熟悉,是因為2019年5月,記者曾造訪過這裡。
“變了,變了!”一下車,記者忍不住驚呼起來。去年初夏,工人種植幼苗的情景、土黃色為主色調的礦山排土場還留存在記憶裏。今天,在北露天煤礦礦山生態復墾建設項目現場,迎面吹來陣陣微風,腳下的山坡是高度近膝的苜蓿,遠處的排土場也裹上了一層層綠色的外衣。如今的北露天煤礦,清爽寧靜、自然有序,一派田園風光:苜蓿、羊草、草木樨等形式多樣的草本植物長勢正旺,沙棘、樟子松等多年生灌木鬱鬱蔥蔥,漫山遍野的鮮花驚艷了這個夏天。
“這是科學有效實施修復治理工程的成果。作為毗鄰市區的露天礦山企業,留給子孫後代長相伴的綠水青山,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內蒙古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北露天煤礦總工程師王海頗有感慨地説。
王海介紹,霍林郭勒市地處高寒地區,氣溫相對較低,晝夜溫差大,降水少且集中。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開展之初,聘請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跟蹤設計指導生態修復工作。
2018年7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來到霍林河露天煤礦,對排土場及周邊植被進行調研,選取150多個土壤和植物的樣本,制定了專項治理方案。按照“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原則,在2018年秋季完成覆土、整形工作,部分地塊栽植8種草木固土蓄水、改良土壤。2019年春天,種植了10余種草木,使礦區自然生態系統達到“自維持,免維護”。
“為了應對霍林郭勒市的高寒和乾旱,做好排土場的植被恢復治理工作,礦區內建設了供水系統工程、噴淋滴灌系統工程。”王海一邊介紹,一邊領著記者來到1020水準坡面治理區域。放眼望去,綠意盎然,花草搖曳。
“施工高峰期,施工的和義務參與勞動的每天能有300人。”王海説。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北露天煤礦在堅實打好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的基礎上,還主動提高工程標準,打造“花海”式景觀路、1020水準景觀式瞭望臺,建設多功能溫室實驗區和排土場經濟作物試驗區。截至2019年底,累計完成治理面積8168畝,投資1.26億元。2020年,計劃投入2656萬元,完成修復治理1107畝。
目前,“花海”式景觀路線項目全部完工,在土擋種花50畝,栽植樟子松3200棵。1020水準景觀式瞭望臺也修建完成,集木廊觀景臺、花池、木棧道、園藝景觀于一體,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完工的還有枸杞種植試驗區,累計栽植枸杞20400株,共計52畝。“將來,這個試驗區既可作為提升經濟效益的研究實踐基地,也能作為遊客休閒採摘的體驗場所。”説到這裡,王海無限憧憬,“多功能溫室實驗區,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項目正在招標中。”
北露天煤礦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是霍林郭勒市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的一個縮影。目前,霍林郭勒市所有礦山企業全力加大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步伐,助力生態環境改善。
2020年,霍林郭勒市計劃投入3.61億元,完成綠化治理面積10779畝,其中,1.88億元用於煤礦綠化治理,任務8360.5畝;1.73億元用於無主礦山綠化治理,任務2418.5畝,徹底消除歷史遺留的無主排土場、裸露山體、廢棄採坑等問題,確保年底前所有煤礦全部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同時,探索在北露天煤礦和城市周邊區域建設2座3000平方米以上的“生態修復科技園”,開展氣候土壤分析、植被品種馴化、幼苗秧苗培育、苗株移植試驗等工作,為礦山修復、城市綠化提供優良植被品種和科學決策依據。
“跟過去比,變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們要找到金山銀山,也要留住綠水青山。”告別時,王海的一番話令人振奮。看眼前,昔日的礦山已換新顏,草木蔓發,秀色可望。展未來,他們定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記者:夏虹、郭洪申、劉艷、烏旗、薛一群,原標題:霍林郭勒市:種下一片綠 礦山變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