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玉樹草原的“牛博士”宋仁德

發佈時間:2020-07-07 11:04:14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于瑞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格桑花盛開的玉樹草原,因為有了他,牦牛産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

他紮根玉樹34載,致力於玉樹州畜牧業發展和草原生態保護工作;他開展的我國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營養狀態研究,填補了牦牛科學研究的空白;他帶領團隊完成牦牛綜合繁育性能改善技術研究,並成功推廣牦牛高效養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解決高原牦牛生産率低下的瓶頸問題,助牧民增産又增收。

在格桑花盛開的玉樹草原,因為有了他,牦牛産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他,就是玉樹藏族自治州動物疫病控制中心主任、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試驗站站長宋仁德。

工作中的宋仁德

一份情懷,讓他選擇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1966年,宋仁德出生在門源回族自治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在牧區長大,放過牛羊,這讓他對草原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1986年宋仁德從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畜牧係畢業後,當時系裏要他留校當輔導員,但他放棄了,主動要求到青海最為偏遠又艱苦的玉樹地區工作。

“作為土生土長的牧區人,我知道當地家畜的生産狀況,只想用自己的學識幫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宋仁德説。

一句樸實的話語,透露出宋仁德紮根玉樹的初心。然而他初次下鄉調研,就遇到麻煩事,在返回途中,車子陷入了沼澤,差點有去無回。儘管條件比較艱苦,但他毅然選擇留下。後來,他幾乎跑遍了雜多、曲麻萊、治多等縣的山山水水,採集草種、記錄草場生長數據、登記牦牛品種、收集牛糞樣品……他用心傾聽牧民心聲,用腳步丈量出一系列填補國內空白的基礎數據。

調研過程中,宋仁德發現,玉樹的枯草季節長達8個月,進入冷季,高寒草地牧草變枯,營養價值變低。到了來年1月份,牛羊連營養價值低的枯草都吃不上,體重進入負增長期,體質越來越弱。到四五月份,一有雪災,牦牛藏羊就會大量死亡。傳統高原畜牧業中,在夏天短暫的牧草生長季,青年牦牛增重大約四五十千克左右,而在漫長越冬期間減重超30千克,母牦牛體重甚至下降45千克左右,每經過一個冷季,牦牛體重降低約15%。

“自古以來,玉樹牦牛全部靠天然草地放牧飼養。由於牧草在傳統飼養中被大量浪費,再加上雪災等自然災害頻發,即使正常年景家畜也陷入‘夏壯、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迴圈之中。”宋仁德説。

那麼,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宋仁德給出了解題思路:摸清畜牧業資源“家底”。

於是,宋仁德帶領團隊通過生態畜牧業技術整合與示範,對玉樹州的牲畜畜種、數量、年齡等開展入戶調查,也終於找到了牦牛養殖很難走出“夏壯、秋肥、冬瘦、春死亡”這個怪圈的三大真正原因——家畜基數不實、生産方式落後、尚未形成牦牛全産業鏈條。

“這三大原因阻礙了牦牛産業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和安全發展。只有制定能量與家畜平衡發展的相關制度和政策,用標準化建設的思路去謀劃牦牛産業整體發展,推進牦牛適時出欄,才能真正增加牧民的收入。”宋仁德説。

在宋仁德看來,唯有儘快更新現有的養殖模式,才能找到牧民和草原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

一份擔當,讓他放棄優厚待遇回到草原

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牦牛數量約佔全國牦牛總數的35%,而玉樹的牦牛數量就佔了青海牦牛總數的三分之一。該如何儘快更新現有的養殖模式,成為擺在宋仁德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何不借鑒其他地區經驗?宋仁德想到取經學習,然而,卻發現國內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思慮再三,宋仁德決定學習畜牧業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1997年,宋仁德通過自學考入日本宮崎大學攻讀動物生産科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並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留日10年間,宋仁德多次返回玉樹,完成了《牦牛的放牧行為對中國青藏高原東部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影響》《關於青藏高原東部放牧牦牛可持續生産優化模型的研究》等科研項目。

由於宋仁德表現優秀,日本一些高校和大公司有意留他,給出的待遇也優厚,但他最終決定帶著成果回國,回到廣袤的草原。

“海外求學、訪問只是我人生的另一個起點。這段留學經歷,讓我對國外的科研發展趨勢以及研究方法有了更客觀的認知。同時,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更需要加倍努力,為中國畜牧業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宋仁德説。

其實,對於宋仁德這樣的人才,回國後,國內不少高校向宋仁德拋出橄欖枝,但他還是婉拒了。面對親友的不解,宋仁德解釋説:“相信玉樹畜牧業發展和生態保護更需要我。”

正是身上那份使命和擔當,讓他一次次選擇留在玉樹。2011年,宋仁德被遴選為“十二五”期間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實驗站站長,從事牦牛育種、營養、管理、疫病防控等産業技術研發、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與監測、衛生監督、生態畜牧業技術研究與推廣等工作,這給宋仁德直接服務牧民群眾搭建了絕佳的平臺。

“要想為牧民服務,首先要知道牧民需要什麼,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無法理解牧民之所急,也無法幫助牧民過上好日子。”宋仁德説。

秉持這樣的認知,宋仁德通過對牧業人口、草地類型及面積的核查,準確掌握了玉樹州家畜的畜群結構、飼養量及每人平均牲畜佔有量等草地負載資訊。對全州畜牧業生産現狀進行了評估;首次用家畜的放牧行為對高寒草地的牦牛兩季利用放牧系統進行了評價,對項目區草畜平衡進行了分析,為高寒草地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管理提供了依據。

此後,宋仁德帶領團隊進行一系列科研攻關,比如針對母牦牛繁殖率低和犢牦牛生長速度慢的特點,制定出天然草地牦牛劃區輪牧技術方案及對各年齡層、用途牦牛進行了全年各季節放牧行為、補飼效果研究與示範,創立了高原型牦牛“放牧+補飼精料+舔磚”的優化模式,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

同時還通過教學與現場示範相結合的方式,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村級防疫員、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相關人員、養殖大戶及牧民開展了高原型牦牛的補飼、綜合繁殖技術等專業技術培訓。

在推廣牦牛高效養殖新模式中,宋仁德首先將輕簡技術在示範戶進行示範推廣宣傳,然後逐漸通過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推廣,讓廣大畜牧戶從原來的靠天養畜、抗災救災的被動做法,逐漸轉變為主動進行飼草料儲備,減災防災、投入型草地畜牧業生産,放牧牦牛高效養殖技術的推廣逐年取得了成效。

特別是通過冬季圍欄牧草儲備與一年生牧草種植,使項目區從超載3088羊單位到盈餘5729羊單位,提高了母牦牛的繁殖率和犢牦牛的生長速度,加快了牲畜出欄速度,增加了牧民的收入,實現了“減畜增收”的目標,減少了牧草的損失,有效保護了天然草地,促進了草地生態的恢復。

一種信念,讓他用心架起一座“富民”橋

幫牧民群眾脫貧致富,是宋仁德始終如一的初心。也因此,更新現有養殖模式,推廣牦牛高效養殖新模式成為宋仁德歸國後致力研究的課題。

推廣牦牛高效養殖新模式是如何實現的?宋仁德説,牦牛生産性能低,主要表現在繁殖性能低,由於生存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帶,生長環境嚴酷,冬季牧草總量和營養量嚴重不足,只有足夠的營養,才能提高母牦牛的繁殖能力,而玉樹牧區由於地處高海拔地帶,繁殖關鍵期母牦牛營養嚴重不足,母牦牛因為沒有足夠的飼草料,特別是妊娠末期,母子營養需要量增加的季節,正是牧草枯黃、可食牧草總量和營養成分最為不足的時期,導致産犢當年母牦牛體能難以恢復,更難發情受配,致使牦牛繁殖長期處於兩年一胎甚至三年一胎的極低生産水準。

為了攻克難題,宋仁德帶領團隊通過近十年時間,攻關母牦牛“一年一胎”技術,開展母牦牛繁殖關鍵期有效補飼等營養調控技術、微量元素補充、牲畜暖棚合理利用、人工促情等技術攻關和實用技術整合,取得了項目區母牦牛連産率達到68.57%,提高了45.6%的好成績。

當然,佳績不止於此。宋仁德還開展了我國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營養狀態研究。先後完成了“中國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營養狀態的研究”“玉樹生態畜牧業研究與示範”等重點科研項目。

同時,他還選取牦牛體系綜合試驗研發示範點,以減畜反而增收的事實來引導部分牧民改變傳統養殖觀念。通過多年的調查、測定,成功申報了“玉樹牦牛”“扎什加羊”兩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地方品種,並通過現場鑒定。“現在我場每年能提供1500頭優良的後備種公牦牛,幫助貧困牧戶增加了收入。沒有宋站長多年的努力,這些是不可能實現的。”因這些項目而受益的曲麻萊縣黃河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長諾巴仁青激動地説。

同樣,當談及國家肉牛牦牛體系對養殖戶的幫助時,雜多縣莫雲鄉巴陽村扶貧對象扎西才旦激動之情溢於言表:“2014年冬天,玉樹下雪下得特別厲害,我的十幾頭牛餓死了,加上大兒子做生意虧得厲害,也沒有錢買太多的飼料,真的特別傷心,本來想把全部的牛賣了,幹點其他的工作養家糊口,但這麼多年和牛打交道突然要賣出去真的好難。正在我左右為難的時候,玉樹牦牛站(玉樹綜合試驗站)及時提供補飼料技術,幫助了我家渡過難關,現在我家的牦牛生産形勢喜人,賣的牛多了,錢也多了,生活好過了。”

如今,宋仁德的富民夢正在變成活生生的現實。玉樹州創建了11個以高原牦牛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牦牛養殖技術、補飼技術、繁殖技術為核心技術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養殖技術示範基地,示範成效顯著,輻射帶動牧民萬餘戶。

由於業績突出,宋仁德榮獲多項殊榮,比如中國畜牧獸醫學會榮譽獎、日本科學協會科學助成獎(獨創)、省級優秀共産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首批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領軍人才等。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紮根玉樹,宋仁德還説服曾在日本留學獲得草原學專業農學博士的妻子,從西寧調到玉樹州草原工作站工作。宋仁德説:“我倆作為一個團隊,幹得特別好。我在牲畜領域,她在草地方面,好多項目都是在一個課題組,一直做下來十幾年,出了不少東西。”

34年來,繁重的工作讓宋仁德的身體嚴重透支,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不請自來。即便是疾病纏身,宋仁德依然努力奮鬥著。他説:“牛羊是這片草原的希望。我想把牧民全部帶動起來,富裕起來,同時,把這塊特別寶貴的草原生態保存下來,留給子孫後代,這就是自己的信念。”

(原標題:紮根草原的“牛博士”——記玉樹藏族自治州動物疫病控制中心主任、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試驗站站長宋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