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孟和:咱老百姓的好“安達”

發佈時間:2020-06-18 14:10:00丨來源:中國通遼網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多年來,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牢記初心使命,滿腔熱情無私奉獻。他,就是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蘇木達阿•孟和。

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他的日曆中,沒有節假日,沒有雙休日,有的只是幹不完的工作,百訪不厭的群眾……

多年來,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牢記初心使命,滿腔熱情無私奉獻。他,就是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蘇木達阿•孟和。

履職盡責 擔當作為情在民

 “只有始終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時刻放在第一位、真心為民,這樣的擔當作為才能打動群眾的心。”這是阿•孟和工作的座右銘。

2015年12月,恒大集團與通遼市政府簽訂協議,正式入駐科爾沁區建國街道進行城中村改造。國內著名企業參與通遼市的老城區改造,對於通遼市的城市發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利好無窮。但也面臨著一個誰也回避不了的難題——拆遷。

拆遷,既事關城市發展大局,又牽涉到百姓切身利益,是最容易點燃的矛盾導火索。稍有不慎,輕者,工作推動不下去;重者,激發政府與群眾的矛盾,引發群體事件。破解城中村改造拆遷這個燙手“難題”,必須選一位既擔當作為,又富有為民情懷的人擔任“戰將”。領導經過反覆研究,最後任命阿•孟和為科爾沁區建國街道常務副主任、拆遷辦主任。

城中村拆遷,一家一戶的利益明明白白擺在那裏。多一個百分點,少一個百分點,都是一筆令人怦然心動的財富。有的人抱著“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想法,能多爭取一點個人利益就多爭取一點,對拆遷工作者叫嚷、吵鬧、甚至打罵都是家常便飯。

拆遷戶李某利用七間平房開小商店,平時生意不錯。如果拆遷了自己的生意就做不成了。於是,他“獅子大開口”補償款要出1.2億元的天價。並揚言,不給這個價,他就當“釘子戶”。他不但自己想當“釘子戶”,背地裏還到處拉攏人阻撓拆遷工作。

面對李某的百般刁難,阿•孟和帶著拆遷辦的夥伴們不急不躁,一次次到府做李某的工作。一次不行,兩次、三次……次次碰壁,拆遷辦的同志失去了信心,主張走司法程式進行強拆;周邊的群眾觀望,看拆遷辦有啥好法子讓李某拆遷。

阿•孟和不氣餒,不放棄,不怕碰壁,堅持不懈到府做李某的工作。去一次碰一次壁,有人説對李某,阿•孟和“吃一百個豆都不知道腥”。阿•孟和卻樂哈哈地説,面對拆遷這個機會,放在我們自己身上也會有想法。我們拆遷辦做的就是這個工作,不要著急,慢慢來,就是一塊鐵,我們也要給他焐熱了。就這樣,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進李某家的門,宣傳政府拆遷政策,站在他的角度,心貼心地擺事實講道理,他的執著與真誠最終贏得了李某的信任,心情愉快地在拆遷協議上簽了字。

為使拆遷工作順利進行,實現國家利益與拆遷戶利益的平衡,阿•孟和走遍每一個拆遷戶,與他們促膝談心交朋友,講解政策和城中村改造的利好。換位思考,站在群眾的角度了解他們所想、所求、所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絕大多數拆遷戶轉變了思想觀念,激發了群眾自覺拆遷的積極性,拆遷工作由“要我拆”變為“我要拆”的喜人局面。

如今,經過改造的城中村,恒大小區、恒大酒店、恒大影院、恒大籃球館……拔地而起,這片多年臟亂差的“城中村”化蝶為擁有服務優質、環境美麗、商圈興旺的高檔小區。一提起這件事,建國村人總會豎起拇指不住地稱讚:“阿•孟和,咱老百姓的好‘安達’!”

黨群聯防成就亮麗風景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疫情防控騎兵巡邏分隊”在轄區草原防疫巡邏的英姿,經央視七套軍事欄目一亮相,就成為科爾沁草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國內外受眾的眼球。該分隊的組建者就是阿•孟和。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一時間防控疫情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此時,阿•孟和任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蘇木達剛剛兩個月。

莫力廟蘇木位於科爾沁區的西大門,交通要道。轄區面積廣、人員居住分散、返鄉人員、過境人員較多,防控戰線長,跨度大,人口密聚區有效的常規防控手段在這裡有點鞭長莫及。在做好常規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阿•孟和創造性組建起“疫情防控騎兵巡邏分隊”,在轄區開展防疫巡邏,堵住了因蘇木面積廣、人員居住分散而産生的防控“漏洞”。

説起“疫情防控騎兵巡邏分隊”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王吉日木圖兩口子至今還感激涕零。疫情防控期間,在吉林松原打工的王吉日木圖兩口為了安全,返回家鄉。誰知當他們返回來的時候,村裏已經實行封閉管理,嚴禁出入。何況王吉日木圖兩口又是從疫情高風險地區回來的,進不了村,只好吃住在車上,三天三夜,乾糧已盡……正當他們進退兩難之際,“疫情防控騎兵巡邏分隊”在防疫巡邏中發現了他們的處境,迅速反饋給阿•孟和。阿•孟和聞訊馬上趕到現場,主動為他們租房子,進行自我居家隔離。在他們居家隔離的14天裏,阿•孟和讓巡邏隊員送來米麵菜蔬,讓他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阿•孟和在防控疫情中,率先垂范、逆向而行,帶領“疫情防控騎兵巡邏分隊”在全蘇木21處監測卡點不間斷巡邏,全力開展防控宣傳、人員流動管控、村組封閉、全員日常體溫檢測、全域環境衛生清理和消毒消殺等防控工作。期間,製作發放宣傳單10000余份,懸挂條幅200條,上傳網路宣傳資訊20余條,報送媒體稿件35件,共排查6714戶、18524人。做到了重點地區外來人員、過往物資車輛、應急車輛、復工車輛工作人員體溫檢測、資訊登記全覆蓋,在草原上築牢了阻擊疫情的安全防線。

蘇木宣傳委員烏日罕介紹説,阿•孟和蘇木達不但是蘇木防控疫情的指揮員、戰鬥員,還是愛心捐獻者。當時市場上口罩斷貨,蘇木防控工作人員自身防控成了大問題。阿蘇木達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自掏腰包,通過朋友從日本購進1000個口罩,發放給防疫一線工作人員,解決了燃眉之急。

扶貧幫困 不漏掉一戶一人

少林敖包嘎查的貧困戶馬扎那見到阿•孟和就像見到了親人一樣,如數家珍般地告訴阿•孟和自己生活發生的天翻地覆變化。家裏安了凈水器,水質好了,看病有了醫療保險,再也不用為沒錢看病發愁了……作為村裏的貧困戶,馬扎那一家的變化源自蘇木達阿•孟和的幫扶。

馬扎那不是靠等過日子的人,想致富沒門路,缺資金,心裏幹著急,有勁沒處使。2019年,阿•孟和走進了他家,自掏腰包給他家買了4頭豬。正好趕上年景好,馬扎那養的4頭豬純賺了1.2萬元,實現了脫貧。目前,馬扎那正用這筆養豬賺來的“第一桶金”建養牛棚舍養牛,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場。説起自己家一舉實現脫貧的事兒,馬扎那挂在嘴邊的嗑兒就是“感謝阿蘇木達,沒有他的幫扶,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

瑪林格日嘎查的額爾敦琪琪格是遠近聞名的蒙古族網紅大嬸。她依靠飼養品種優良的基礎母牛,堅持用傳統製作方法製作奶食品,早已經過上小康生活。可額爾敦琪琪格並不是一位小富即安的人,她看到網路銷售越來越流行,也躍躍欲試想通過平臺上直播帶貨,但是不知道怎麼做直播。

阿•孟和了解到額爾敦琪琪格願望後,帶著鎮政府精通網路直播的青年幹部到府對其進行現場“培訓”,並安排她到河北承德參加“農場主”學習班。額爾敦琪琪格不但很快就入了門,而且迅速成為擁有20000多粉絲,直播帶貨月收入20000多元的“蒙古族網紅大嬸”。

現在,額爾敦琪琪格家的産品在網上供不應求。阿•孟和又幫她協調資金,建現代化奶製品車間,帶領嘎查鄉親一起奔小康。

莫力廟蘇木貧困面比較大,是科爾沁區扶貧攻堅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作為蘇木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第一責任人”,阿•孟和帶領蘇木扶貧幹部懷著“帶領所有貧困戶按時脫貧,不讓一戶再返貧”的心願,戰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奉獻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建功立業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阿•孟和與蘇木扶貧幹部立足莫力廟蘇木實際,採取對症下藥,精準滴灌。整合各類扶貧資金40萬元,推進産業扶貧,實現就地增收;健全貧困戶資源入股,分紅收益聯結機制,貧困戶入股龍頭企業,年底收取分紅;引導貧困戶採取“託管代養+自購自養”模式發展養殖業;圍繞健康扶貧,為轄區內貧困戶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實行“醫生+患者”結對幫扶;改善了居住環境,確保貧困戶住房安全;與人力資源公司對接,向遼寧、河北輸送就業;通過設立公益崗,讓不便外出的貧困家庭增加收入;建立民族手工藝品製作工坊,舉辦民族手工藝品培訓班,讓貧困戶坐在家炕頭上就能增加收入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

莫力廟蘇木所轄18個嘎查村,6484戶,18247人。目前,正常脫貧戶86戶,213人,穩定脫貧戶193戶,439人,邊緣戶5戶,13人,目前全部脫貧摘帽。

説起扶貧幫困的事兒,阿•孟和堅定地説:“老百姓的需求就是責任,老百姓的滿意就是標準,老百姓生活好了,我們的工作才有意義。”

團結友愛我們都是親兄弟

作為黨培養多年的蒙古族幹部,阿•孟和時刻牢記“守望相助”、“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時代要求,認真踐行黨的民族政策,團結帶領莫力廟蘇木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弘揚傳承發展當地民族文化教育。

莫力廟蘇木是科爾沁區唯一少數民族蘇木,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自然景觀優美,聞名遐邇的“中國記者林”就落戶在於此。轄區18個嘎查村,6484戶,18247人口,其中蒙古族8012人,其他少數民族1135人,佔總人口的50.1%。
為了傳承發展當地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增進民族團結,讓民族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采,他擔任莫力廟蘇木達後,恢復舉辦了蘇木那達慕、祭敖包等活動;為莫力廟民族學校捐贈2萬多元的書籍;邀請科爾沁區薩日朗皮雕公司手工藝老師舉辦手工藝培訓班,先後培養手工藝人100多人次;開通莫力廟蘇木人民政府公眾號,做好政策、新聞、資訊宣傳服務的同時,接受百姓問政,得到老百姓高度認可。近期,經過多方調研論證,佔地4000平,冬暖夏涼的室內馴馬場地 —— 莫力廟馬術館項目已立項,前期投資200萬正在協調當中。

他就是這樣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黨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公僕。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和服務群眾的真感情,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為人民服務任重道遠,忘我的精神砥礪著他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行,他就如一粒細沙,默默地鋪墊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記者:吳金剛、斯琴塔娜,攝影:額爾德木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