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自然公園:探索草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新思路

發佈時間:2020-06-15 09:43:01丨來源:光明日報丨作者:趙金龍 張麗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生態扶貧必不可少。作為基於生態保護的一種可持續的草地管理和資源利用方式,草原自然公園是目前解決草地開發與保護矛盾、實現生態扶貧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生態扶貧必不可少。作為基於生態保護的一種可持續的草地管理和資源利用方式,草原自然公園是目前解決草地開發與保護矛盾、實現生態扶貧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什麼是草原自然公園

草原自然公園是指具有較為典型的草原生態系統特徵、有較高的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示範價值,以生態保護和草原科學利用示範為主要目的,兼具生態旅遊、科研監測、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區域。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草原生態系統,或者生態區位重要、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物物種獨特、自然景觀優美、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和科研教育價值的區域,只要土地使用權屬無爭議,與其他自然保護地不重疊,相關權利人有意願,基礎設施比較便利,就可以開展可行性論證,規劃建立草原自然公園。

草原自然公園屬於國家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的一般控制區,可以在生態紅線管理辦法的約束下,非損傷性地可持續利用草原自然資源,允許開展適度放牧等草原生産活動,開展生態旅遊、草原文化、體育體驗活動,建設必要的保護、修復、科研、遊覽、休憩和旅遊接待服務設施。可以設置多個功能分區,包括以生態保護和促進退化草原修復為主要目標的生態保育區,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旅遊觀賞區,以草畜平衡及生態體驗活動等利用示範為主的科學利用示範區,以管理、科研及科普宣教為主的管理服務區。功能分區可以是動態和彈性的,可以根據保護狀況和利用的實際需要分時段、分區域進行設置和管理。

可見,草原自然公園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生態保護、生態旅遊、草畜平衡示範、科普宣教等活動的區域,也是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有效途徑之一。

為什麼要建立草原自然公園

建立草原自然公園,首先是加強草原生態保護的需要。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草原像皮膚一樣覆蓋著山川大地,佔據了約40%的國土空間,發揮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固碳釋氧、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服務功能。在我國天然草地上,有野生植物1.5萬種,佔世界植物種類總數的10%以上,有雪蓮等珍稀瀕危植物數百種,還分佈著2000多種野生動物。因此,草原承擔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

其次,是發揮生産和經濟功能以及生態扶貧的需要。在我國,草原既是生態屏障區和偏遠邊疆區,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和貧困人口集中分佈區。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0%生活在草原地區,牧區和半牧區牧民90%的收入來自草原。草原自然公園這種集生態保護、適度放牧、生態旅遊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地形式,將在生態扶貧、草原文化傳承、為民眾提供更多生態和旅遊文化産品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再次,是豐富充實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需要。當前,全國正在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逐步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顯然,一些重要而敏感的草原生態系統需要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進行嚴格保護,而一些生態空間和保護空缺也可以用草原自然公園的保護形式來補充和完善。

最後,是傳承和弘揚草原生態文化的需要。草原生態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草原自然生態為基礎,崇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生態理念和價值追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智慧與啟迪,成為激發人們自覺保護草原的內生動力。建立草原自然公園能夠讓公眾了解、認識草原,傳承和弘揚先進的草原生態文化,為推動中華文明演進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草原自然公園如何建怎麼管

建設草原自然公園,一要遵循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促進草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全面發揮,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對於生態區位重要、景觀獨特的區域,可以率先開展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工作。二要堅持科學規劃的原則,編制全國性的草原自然公園發展規劃,構建佈局合理、類型豐富、建設規範、管理高效、保障有力的草原自然公園體系。涉及草原自然公園周邊社區群眾利益的規劃、決策和項目,應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堅持突出特色的原則,根據全國不同區域內草原的特點、保護目標及社會需求,因地制宜將自然生態、草原文化、生物多樣性、生態體驗及合理利用示範等要素融入草原自然公園發展。在北方,景觀尺度大,有條件的地方應恢復“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風光;在青藏高原,可以將雪域風光與藏地文化完美結合、精彩呈現;在南方,景觀可以精緻一些,不強求集中連片,而是體現山水林田湖草融合展示。此外,還應按照草原生態系統的演化規律,科學地開展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在生態優先前提下,發展草原生態旅遊和綠色産業,探索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協同發展新模式。

在草原自然公園的管理上,一定要突出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對重要的草原生態系統、草原自然遺跡及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對退化生態系統進行以自然封育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生態修復,使草原生態系統進入良性迴圈與自然演替。開展草原巡護、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活動,杜絕濫墾、濫採、濫挖等破壞行為,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草原植被景觀的原生性和完好性。

開展適度放牧和多功能利用示範。科學規劃,進行禁牧、休牧、輪牧的分區建設,制定草原健康品質標準和草畜平衡的放牧模式。嚴格監管,在有效保護重要草原生態系統及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實現草原生態價值商品化,打造綠色産業示範區,為草原可持續利用、鄉村振興及鞏固扶貧成效方面提供示範。

將科研監測與自然教育相結合。建立生態監測點,長期、連續性監測草原狀況、生物多樣性、有害生物、生態旅遊影響因素等,掌握、探索草原生態系統特徵及演替規律,為有效保護草原生態系統、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以科普和生態文化展示為主題,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嚴格落實各項管護措施,保障草原自然公園可持續發展。嚴厲打擊亂捕濫獵、亂採濫挖等破壞草原資源、侵佔國有財産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注重草原畜牧業、旅遊發展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因管理不善導致草原自然公園條件喪失的,或者對存在重大問題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符合要求的,撤銷其草原自然公園的命名,並追究相關責任。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草原自然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建立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合資、合作和股份經營等運作模式,引導和促進資金整合。將草原自然公園建設與生態扶貧、鄉村振興相結合,納入國家生態建設和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規劃,鼓勵和支援社會各界參與建設,並且給予必要的信貸和稅收優惠政策,保障建設者的合法權益。推進志願者隊伍建設,鼓勵公眾參與管理工作,開展自然教育,全面認識草原自然公園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作者:趙金龍、張麗榮,分別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