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近日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制和實施有關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的主要依據。
《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統籌兼顧、科學治理、改革創新四項基本原則。以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提出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三區四帶”為核心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佈局。根據各區域的自然生態狀況、主要生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態要素,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九大工程,以及各項重大工程的建設思路、具體任務及重點指標。
《規劃》明確,到2035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品質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迴圈,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優質生態産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森林覆蓋率達到26%,森林蓄積量達到210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保有量穩定在2億公頃左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640萬公頃,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態惡化的狀況得到全面扭轉,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佔陸域國土面積18%以上,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規劃》要求,立足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準確聚焦重點問題,明確階段目標任務,科學把握重大工程推進節奏和實施力度,促進形成可持續的長效建管機制。2020年底前,由相關部門依據本《規劃》編制各項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與本規劃形成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1+N”規劃體系;2021-2025年,著重抓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區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解決一批重點區域的核心生態問題;2026-2035年,各項重大工程全面實施,為建設美麗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生態基礎。
國家發展改革委 自然資源部關於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發改農經〔2020〕837號
國務院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主管部門: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國家發展改革委
自 然 資 源 部
2020年6月3日
附件: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七大佈局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明確,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突出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在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並與相關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銜接的基礎上,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佈局在7個重點區域。
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
本區域位於我國西南部,涉及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新疆等6個省(區),含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若爾蓋草原濕地、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等7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主攻方向。以推動高寒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等7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保護草原、河湖、濕地、冰川、荒漠等生態系統,加快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突出對原生地帶性植被、特有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力度,科學開展天然林草恢復、退化土地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人工草場建設等人工輔助措施,促進區域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高原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功能穩定性。
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
本區域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8個省(區),包括1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即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四川的若爾蓋草原濕地、甘肅的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青海的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納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
主攻方向。遵循“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以增強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為重點,上游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抓好水土保持、下游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立足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開展多沙粗沙區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科學開展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提高植被覆蓋度,加快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治理,保護和修復黃河三角洲等濕地,實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加強礦區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使區域內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並保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
三、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
本區域涉及四川、雲南、貴州、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11個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三峽庫區水土保持、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大別山水土保持等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重要濕地。
主攻方向。牢固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以推動亞熱帶森林、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的綜合整治和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等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退牧還林還草、退田(圩)還湖還濕、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森林品質精準提升、河湖和濕地修復、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切實加強大熊貓、江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恢復,進一步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打造長江綠色生態廊道。
四、東北森林帶
本區域位於我國東北部,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4個省(區),含大小興安嶺森林、長白山森林和三江平原濕地等3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主攻方向。堅持以“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根本遵循,以推動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等3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加強森林、草原、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修復,連通重要生態廊道,切實強化重點區域沼澤濕地和珍稀候鳥遷徙地、繁殖地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水土流失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等治理任務,提升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性,保障國家東北森林帶生態安全。
五、北方防沙帶
本區域跨越我國北方地區,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甘肅、新疆(含新疆兵團)等9個省(區、市),是“兩屏三帶”中的北方防沙帶,含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和阿爾泰山地森林草原、塔裏木河荒漠化防治、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科爾沁草原、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陰山北麓草原等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主攻方向。以推動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態系統的綜合整治和自然恢復為導向,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和塔裏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等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保護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持續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退化草原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深入開展河湖修復、濕地恢復、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等,進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蓋度,增強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提高自然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築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六、南方丘陵山地帶
本區域主要涉及福建、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5省(區),含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武夷山等重要山地丘陵區。
主攻方向。以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為導向,立足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在全面保護常綠闊葉林等原生地帶性植被的基礎上,科學實施森林品質精準提升、中幼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大力推進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逐步進行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強河湖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連通生態廊道,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開展有害生物防治,築牢南方生態安全屏障。
七、海岸帶
本區域涉及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11個省(區、市)的近岸近海區,涵蓋黃渤海、東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含遼東灣、黃河口及鄰近海域、北黃海、蘇北沿海、長江口—杭州灣、浙中南、台灣海峽、珠江口及鄰近海域、北部灣、環海南島、西沙、南沙等12個重點海洋生態區和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主攻方向。以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恢復和服務功能提升為導向,立足遼東灣等12個重點海洋生態區和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保護自然岸線,嚴格控制過度捕撈等人為威脅,重點推動入海河口、海灣、濱海濕地與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海洋生態類型的系統保護和修復,綜合開展岸線岸灘修復、生境保護修復、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生態災害防治、海堤生態化建設、防護林體系建設和海洋保護地建設,改善近岸海域生態品質,恢復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強候鳥遷徙路徑棲息地保護,促進海洋生物資源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功能穩定性,提高抵禦海洋災害的能力。
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草原保護修復、河湖和濕地保護恢復、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若爾蓋草原濕地、阿爾金草原荒漠等嚴格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通過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措施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強河湖、濕地保護修復,穩步提高高原濕地、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和中幼林撫育,在河灘谷地開展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採用喬灌草結合的生物措施及沙障等工程措施促進防沙固沙及水土保持;加強對冰川、雪山的保護和監測,減少人為擾動;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保護恢復,連通物種遷徙擴散生態廊道;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綜合整治、天然林保護、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保護修復、沙化土地治理、河湖與濕地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完善黃河流域水沙調控、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防沙治沙、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措施,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和淤地壩為主的攔沙減沙體系,持續實施治溝造地,推進垣區固溝保垣、坡面退耕還林、溝道治溝造地、沙區固沙還灌草,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大力開展封育保護,加強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禁止開墾利用荒山荒坡,開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推進水蝕風蝕交錯區綜合治理,積極培育林草資源,選擇適生的鄉土植物,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統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開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林草生態系統品質;開展重點河湖、黃河三角洲等濕地保護與恢復,保證生態流量,實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開展灘區土地綜合整治;加快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三、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河湖和濕地保護修復、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退田(圩)還湖還濕、草原保護修復、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保護修復洞庭湖、鄱陽湖等長江沿線重要湖泊和濕地,加強洱海、草海等重要高原湖泊保護修復,推動長江岸線生態恢復,改善河湖連通性;開展長江上游天然林公益林建設,加強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加強森林品質精準提升,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打造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實施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全面改善嚴重石漠化地區生態狀況;大力開展礦山生態修復,解決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問題;保護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強化極小種群、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候鳥遷徙路線保護,嚴防有害生物危害。
四、東北森林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森林品質精準提升、草原保護修復、濕地保護恢復、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控與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和後備資源培育,逐步開展被佔林地森林恢復,實施退化林修復,加強森林經營和戰略木材儲備,通過近自然經營促進森林正向演替,逐步恢復頂級森林群落;加強林草過渡帶生態治理,防治土地沙化;加強候鳥遷徙沿線重點濕地保護,開展退化河湖、濕地修復,提高河湖連通性;加強東北虎、東北豹等旗艦物種生境保護恢復,連通物種遷徙擴散生態廊道。
五、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草原保護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防沙治沙、河湖和濕地保護恢復、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堅持以水定綠、喬灌草相結合,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大力實施退化林修復;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加快建設鎖邊防風固沙體系和防風防沙生態林帶,強化禁墾(樵、牧、採)、封沙育林育草、網格固沙障等建設,控制沙漠南移;落實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實施退牧還草和種草補播,統籌開展退化草原、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修復;保護修復永定河、白洋淀等重要河湖、濕地,保障重要河流生態流量及湖泊、濕地面積;加強有害生物防治,減少災害損失;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解決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環境破壞問題。
六、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河湖濕地保護修復、石漠化治理、損毀和退化土地生態修復等工程。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和森林品質精準提升,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通過封山育林草等措施,減輕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程度;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蘇鐵等極小種群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修復,開展有害生物災害防治。
七、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推進“藍色海灣”整治,開展退圍還海還灘、岸線岸灘修復、河口海灣生態修復、紅樹林、珊瑚礁、檉柳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熱帶雨林保護、防護林體系等工程建設,加強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災害防治。重點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和渤海、長江口、黃河口等重要海灣、河口生態環境,推進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治理,促進近岸局部海域海洋水動力條件恢復;維護海岸帶重要生態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北部灣典型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保護海南島熱帶雨林和海洋特有動植物及其生境,加強海南島水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防災減災能力。
八、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三江源、祁連山、東北虎豹、大熊貓、海南熱帶雨林、珠峰等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強化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瀕危物種種群保護,構建重要原生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網路,整合優化各類自然保護地,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地範圍並勘界立標,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地功能分區;根據管控規則,分類有序解決重點保護地域內的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對核心保護區內原住居民實施有序搬遷和退出耕地還林還草還湖還濕;強化主要保護對象及棲息生境的保護恢復,連通生態廊道;構建智慧管護監測系統,建立健全配套基礎設施及自然教育體驗網路;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和動態監測,建設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基因保存庫、救護繁育場所,完善古樹名木保護體系。
九、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技術整合示範推廣與應用,加大重點實驗室、生態定位研究站等科研平臺建設。構建國家和地方相協同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監管平臺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加強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應急處置、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設,提升基層管護站點建設水準,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實施生態氣象保障重點工程,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