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發佈時間:2020-06-03 17:45:00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白敖敏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不紊,特色産業惠及千家萬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各級幹部積極幫扶……立夏時節,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百日攻堅”號令聲中,扎魯特旗處處涌動著決勝脫貧、合力攻堅的熱潮。

2019年4月,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成功摘掉了區貧旗的帽子。

截至目前,全旗累計脫貧8165戶、21520人。

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不紊,特色産業惠及千家萬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各級幹部積極幫扶……立夏時節,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百日攻堅”號令聲中,扎魯特旗處處涌動著決勝脫貧、合力攻堅的熱潮。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扎魯特旗以産業就業為核心、以扶志扶智為重點、以政策兜底為保障,堅持焦點不散、靶心不變、力度不減,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通遼市委各項決策部署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攻堅責任,狠抓落實,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2019年4月,扎魯特旗成功摘掉了區貧旗的帽子。截至目前,全旗累計脫貧8165 戶、21520人。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

“你看,我做了五次手術,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幹不了重活,還有一屁股外債。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貧困戶不僅能看得起病,還摘掉了‘窮帽子’,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了!”烏力吉木仁蘇木寶力皋嘎查牧民王長海動情地説。

今年43歲的王長海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靜脈曲張、腰間盤突出等多種疾病,30歲之前做過五次手術,因患胃癌,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積蓄花光,債臺高築,妻子離他而去,使他一度萎靡不振。他告訴筆者,僅靠幾畝薄田,就連維持日常開銷都很困難,更別提還債了,看著別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他卻只有羨慕的份兒。

精準扶貧給王長海帶來了新希望。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包聯單位、幫扶幹部主動到府了解他家情況,鼓勵他樹立脫貧信心,積極幫他制定脫貧方案。2014年,王長海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相關扶貧政策;2016年通過危房改造項目,建了30平方米的磚房。在魯北鎮打工期間又邂逅了第二個春天,找了個體貼又持家的妻子。

2019年,王長海想發展養殖業,但苦於資金不足,嘎查第一書記曹蘭海得知情況後,主動借給他兩萬元,並利用扶貧資金幫助他購買了44隻基礎母羊,支援他發展壯大養殖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精心餵養,王長海家的羊已經發展到140多只。年初,他賣了80隻羊羔,收入6.4萬元,一下子還了4萬元外債。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王長海的發展意願更強烈了。“我給自己定下了三年發展目標,第一年打基礎,第二年要翻身,第三年向小康邁進。今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想蓋新房,再建個棚舍,踏踏實實地幹好養殖業。”説起脫貧前後的變化,王長海臉上的笑容逐漸多了起來。今年,他不僅種了40多畝耕地,還餵養了7口基礎母豬。

王長海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腰桿子挺起來了,精神面貌也好多了,更重要的是之前那種因為貧窮産生的自卑感一掃而光。“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咱這日子有奔頭了。”王長海説,要過上好日子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像王長海這樣的脫貧致富典型在寶力皋嘎查還有很多,他們緊緊抓住國家富民惠農政策和項目的東風,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嘎查84戶貧困戶已經全部出列,但仍不能掉以輕心,接下來我們要堅持‘四不摘’的原則,把他們扶開工送一程,幫助他們發展脫貧産業,解決他們發展的後顧之憂。”曹蘭海説。

昔日貧困戶成了養殖大戶

天剛濛濛亮,前德門蘇木扎嘎斯臺嘎查籠罩在一片薄霧中。額爾敦達來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來到牛棚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拌飼料、加草、鏟牛糞……

有誰能想到,這個勤勞好學、肯吃苦的農家漢子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額爾敦達來一家的生活並不寬裕,3個孩子在上學,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一人身上,無技術無資金,使這個家長期處於困頓狀態。“負擔太重了,得供三個孩子上學,加上平日裏的開支,生活過得很拮據,根本看不到前途。”回憶當年的窘境,額爾敦達來憨笑著。

2014年,就在額爾敦達來憂心忡忡的時候,駐村工作隊隊員找上了門,向他宣講國家的扶貧政策。那一年,額爾敦達來一家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開始享受産業、教育、民生等方面的扶貧政策,政策雖然享受到了,但是額爾敦達來並沒有等靠要。“享受著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新點燃對生活的希望,覺得自己也要行動起來,用雙手去改變生活,擺脫貧困。”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額爾敦達來心裏卻更著急了。“有好政策的幫助,我也尋思著做點啥。家裏原先就有5頭牛,覺得養牛的市場前景不錯。”於是,他萌生了通過養牛脫貧致富的想法。

説幹就幹。在駐村工作隊和嘎查“兩委”的積極幫助支援下,他先後用扶貧資金購進了3頭母牛、2頭犢牛。憑藉自己的努力,如今,牛存欄已經達到19頭,一年僅養牛收入就有4萬多元,終於迎來了好日子。

有夢想就有目標,有希冀才會奮鬥。“政府幫我們夠多了,接下來要靠我們自己努力。”為了掌握先進的牛品種改良技術,他還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牛品種改良技術培訓班,並專門購買有關改良技術的書籍在家自學,到周邊向養殖大戶學習。就這樣,他不僅拿到了相關證書,還成為了嘎查裏的“改良專家”。牛品種改良技術也徹底改變了他傳統的養殖方式和養殖觀念,“改良後的牛品種好、長勢快、價格高,比起本地牛能多賣兩三千塊錢。”額爾敦達來説。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扎嘎斯臺嘎查已有5戶養殖戶的牛冷配成功,大大增加了收入。

“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好,幫扶幹部給力,加上自己努力幹,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已經摘掉“貧困帽”的額爾敦達來笑著説。

發展産業讓脫貧有保障

脫貧致富,産業扶貧至關重要。當下,魯北鎮義和碑村的脫貧戰場上,已經形成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生動局面。

走進義和碑村食用菌廠,緊密相連的食用菌大棚內菇香撲鼻、生機盎然,白色滾圓的雙孢菇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著採摘。

為帶動村民致富,2018年,義和碑村在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的多方考察論證下,籌集整合161萬元扶貧專項資金,開工建設了食用菌廠,産權歸村集體所有,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參與經營,所得利潤由村民共用。2019年生産平菇15萬斤、香菇12萬斤,銷售收入達80萬元。吸納貧困戶入股資金64萬元,年每人平均分紅1200元。

在“産業—就業”雙向聯動扶貧新模式的鼓勵帶動下,食用菌廠還優先為村內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吸納貧困戶穩定就業。現階段食用菌廠就業人員中,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人、低保人口4人,年每人平均增收5000元。

“這段時間因為疫情,工廠推遲生産了很多天,雙孢菇和香菇的産量受到一定影響,但訂單卻沒有減少。最近,我們腌漬的10萬斤雙孢菇已全部被福建省銷售商線上訂購了。今天這一車是通遼市萬力城蔬菜批發市場和豐盛蔬菜水果批發市場訂購的。”義和碑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王曉東介紹著復工復産後産品的銷售情況。食用菌廠投産後,抓住資訊時代優勢,搭乘“網際網路+”順風車,建立微信群,在各大網路平臺進行産品宣傳推廣。線上線下齊發力,擴寬了産品的銷售渠道,讓“義和碑”特色菌菇産品在市場上遍地開花,利潤也因此成倍增長。

“我們一直致力於生産綠色無公害、品質上乘的食用菌産品,所以在市場上廣受歡迎,在全國各地都有銷售。今年,我們預計可生産香菇40萬斤、雙孢菇30萬斤,凈利潤可達到50萬元。”王曉東説。截至目前,義和碑村食用菌廠已帶動村內64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扎魯特旗緊盯群眾增收這一關鍵,把産業扶貧作為提升脫貧品質、防止返貧的重要舉措,千方百計育産業、促增收、強支撐、激活力,努力探索一條契合旗情實際、群眾參與度高、脫貧見效快的産業扶貧路子。

據介紹,2014年以來,該旗累計落實到村到戶項目資金近2億元推進産業扶貧,其中,在地方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安排本級財政資金3820萬元扶持貧困戶發展養殖業,讓更多貧困群眾從中受益。“有了産業支撐,脫貧路就走得更穩,小康路就走得更遠了。”王曉東對未來充滿信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截至目前,扎魯特旗將脫貧攻堅“清零達標”工作作為主要抓手,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切實兜住綜合保障民生底線,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讓全旗貧困群眾都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文:白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