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代表委員熱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0-05-28 09:08:31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李娜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對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大發展紛紛建言獻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1月3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再次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進行安排部署。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對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大發展紛紛建言獻策。

  九省區攜手推進大保護大治理

  九三學社中央在提案中提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水質水量水結構問題多、局地生態服務退化問題大、生態環境潛在風險高、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保障難等問題。

  九三學社中央建議,編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規劃,統籌水、大氣、土壤、自然生態等要素,以推動生産生活方式綠色化為引領,綜合製定資源能源開發、國土空間格局、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目標、任務。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建立“三線一單”實施的監測評估、績效考核。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市場機制,由中央財政牽頭,聯合九省區籌資成立綠色發展基金,並引導各方面資本進入基金,基金實施第三方獨立運營,重點支援上中游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協調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盧克平建議,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九省聯盟,建立九省區聯席會議機制和區域互動合作機制,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統籌解決沿黃九省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維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和資源安全。

  有序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

  致公黨中央在提交的“關於有序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的提案”中提出,沿黃9個省區之間在生態、經濟、社會和發展定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既要堅持沿黃區域“一盤棋”思想,又要結合當地實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致公黨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還存在較多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包括缺水斷流和地上“懸河”特殊現狀。自然資源索取多、時間長,流域內鹽鹼地、風沙、乾旱等不利條件廣泛存在,可持續發展條件差,人口流失嚴重。缺乏覆蓋整個黃河的總體規劃設計,産業、生態、文化深度開發和協同發展力度不夠。

  來自寧夏的全國人大代表李鬱華建議,在生態保護方面,國家支援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帶,進一步加大草原退化、濕地修復、水土流失、小流域等綜合治理力度。

  加大生態保護建設支援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建議,加強黃河流域的自然遺産、地質遺跡等自然景觀資源普查,將具備條件的重要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議設立黃土高原子午嶺(橋山)國家公園。加大開展黃土高原生態修復力度,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的研究。建立林草、水利、國土、農業農村等多部門之間共同抓好大保護,協調推進大治理,實現資訊共用,減少重復投入。組織林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有關生態修復部門和單位,整合創新黃土高原生態修復法規體系、政策架構、制度規範。

  昝林森建議,設立中央財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專項資金,加大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建設的資金投入與支援力度。“希望中央能夠將陜西黃河流域全部納入山水林田湖草重點工程項目範圍,繼續支援陜西省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淤地壩、小流域治理等重點水土保持工程,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有效控制黃河中游水土流失。”

  加大對黃河流域源區生態補償

  全國政協委員馬全林説,為保護黃河生態,在黃河上游建立了三江源和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以及首曲、洮河和則岔尕海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築牢了黃河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對保證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各族人民為保護生態作出犧牲,這裡也成為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

  馬全林建議,提高現有公益林、草原、濕地補償標準,建立黃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行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在中央政府主導下,強化受益地方政府的補償責任,並引入市場機制。根據流域生態環境現狀、保護治理投入等因素,綜合確定補償額度,上游以流域跨界斷面的水量、水質作為獲得補償的依據,下游受益區主要以黃河水資源的利用消耗為基數提供貨幣補償。設立保護母親河生態建設基金,資金籌措主要通過全社會參與的形式,在水價中增加一項保護母親河生態建設基金科目。把生態補償與生態移民、生態産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保障農牧民的收入逐漸提高,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加強黃河灘地生態工程修復

  全國政協委員趙慶豐説,黃河帶給了我們各種發展優勢,然而我們卻沒有對黃河做好保護工作,兩岸生態環境雖有所好轉,但依然需要加強生態修復。寧夏一定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生態立區”之路。

  趙慶豐建議,結合銀川都市圈建設,嚴格按照黃河河道管理辦法實施生態保護,制定科學合理的黃河灘地生態修復工作方案。通過退耕、還林、還濕、還草等措施並舉,林、灌、草合理配置建設,構造黃河灘地生態景觀廊道。杜絕一切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守住黃河灘地生態紅線不放鬆。

  建設沿黃流域鄉土種質資源體系

  黃河承載了生態、生命、生産、生活,是生物多樣性、植物和種子基因的源頭之一。“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生態草種稀缺,90%都要依靠進口,林木栽植外調居多。具有生態功能、藥用價值的野生鄉土植物生境退化、多樣性遭破壞,相關品種繁育保護技術落後。這些都是沿黃流域林草鄉土種質資源面臨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説,種質資源是林草産業化的晶片,其收集、保存、推廣轉化需要完善的體系作保障。

  “沿黃流域草場退化、風蝕沙化、土壤鹽漬化等,需要選育當地適生植物可持續的修復保護。”與草原長期打交道的王召明建議,建設沿黃流域國家級“農林草鄉土種質資源體系”,收集保護沿黃適地原生的農、林、草鄉土種子,分區位、分功能、分特點的儲藏標本、數字檢測、延續基因、育繁應用。政府或企業牽頭建設高標準種質資源庫,加強鄉土種質資源的規模化繁育推廣。同時建立沿黃種質資源大數據,追根溯源。

  (原標題:奏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代表委員熱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