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糧倉”需要好耕地和好水利 張曉兵建議加強河套灌區建設

發佈時間:2020-05-27 15:36:58丨來源: 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日,在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長張曉兵關注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耕地治理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

中國網5月27日訊(記者 王金梅) “塞上江南,天賦河套”,這裡是“母親河”黃河流經孕育的一片沃土,有著悠久的農業歷史,也創造著現代化農業的“中國奇跡”,萬頃金浪、瓜果飄香,優質農産品從這裡走向四面八方,與世界共用,也保障著國家的糧食安全。

近日,在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長張曉兵關注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耕地治理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張曉兵建議,國家對河套灌區鹽鹼化耕地改良工程立項並給予專項資金支援,加快河套灌區農田水利綜合配套工程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長張曉兵

張曉兵介紹,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地處黃河幾字彎頂端,黃河流經345公里,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位於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巴彥淖爾市地處黃金緯度帶上的河套平原腹地,是傳統農牧業地區,有耕地1100萬畝,糧食年産量50多億斤,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塞上江南”“塞外糧倉”的美譽。巴彥淖爾市境內河套灌區是全國三大灌區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2019年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長期以來,河套灌區受氣候條件、灌排設施、耕種方式等因素影響,形成了484萬畝鹽鹼化耕地,佔巴彥淖爾市耕地總面積44%,佔內蒙古鹽鹼化耕地的三分之一。由於鹽鹼化耕地面積大、分佈廣、類型雜、地質差、産量低,而且貧困人口多集中在鹽鹼地較重區域,嚴重制約了農牧民增産增收和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提升。

豐收節的河套平原,田與水渾然天成,和諧共生(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張曉兵認為,鹽鹼地改良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工程,有利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有利於河套灌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改鹽”必須“改水”,需配套完善排水設施。河套灌區目前存在水資源緊缺,土地鹽鹼化嚴重,灌排設施不完善等亟需解決的問題。

為此,張曉兵建議:一是支援巴彥淖爾市開展河套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建議將河套灌區列入全國首批“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試點,強化節水、生態、資訊化建設,形成完備的工程設施、先進的灌水技術、良好的生態系統、高效的管理體系,為巴彥淖爾市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支撐。

二是支援巴彥淖爾市實施河套灌區鹽鹼化耕地水生態治理項目,建議國家對河套灌區鹽鹼化耕地水生態治理項目給予立項,進一步強化河套灌區排水工程建設,為鹽鹼地治理創造條件。

被譽為“北方都江堰”的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位於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是河套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滾滾滔滔的黃河水從總閘入口處流向巴彥淖爾大地,灌溉著廣袤豐饒的河套平原(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張曉兵表示,河套灌區位於巴彥淖爾腹地,一定要著眼保護母親河,進一步完善地區發展思路,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張曉兵説,我們綜合考量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從保護母親河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産,完善地區發展思路,調整優化産業佈局。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全力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國家試點工程,推動全流域全要素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出臺了土地流轉、高標準農田建設、涉農資金整合等專項措施,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産品生産加工服務輸出基地,以河套灌區現代農牧業的率先突破,引領綠色高品質發展。同時,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推動文化、旅遊和現代農業共融發展,把巴彥淖爾市打造成為黃河文化旅遊帶具有影響力的文旅産業發展樣板區。

“天賦河套號”上,展出著河套平原生産的系列精品農産品

烏拉特前旗先鋒鎮5000畝綠色枸杞種植基地裏,新采收的枸杞在晾曬(攝影:高曉龍)

黃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