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黃入沙”中國第七大沙漠涌現“水生態長廊”

發佈時間:2020-05-21 21:30:00丨來源:中新網丨作者:李愛平 孟瑞林 馬利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春夏之交,走進庫布其沙漠腹部“水生態”治理區,水道順著溝壑蜿蜒,匯聚成一片沙漠濕地,水面上魚兒歡躍,岸邊灌木遍佈、綠草如茵,牛群悠閒覓食,水鳥翱翔天際,形成了沙水共存、生態和諧的獨特景觀。

春夏之交,走進庫布其沙漠腹部“水生態”治理區,水道順著溝壑蜿蜒,匯聚成一片沙漠濕地,水面上魚兒歡躍,岸邊灌木遍佈、綠草如茵,牛群悠閒覓食,水鳥翱翔天際,形成了沙水共存、生態和諧的獨特景觀。

圖為庫布其沙漠上的“水生態”(攝影:孟瑞林)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中國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該沙漠腹地曾經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

官方數據顯示,如今,在庫布其沙漠與黃河之間分佈著杭錦旗黃河南岸自流灌區,灌溉面積56.29萬畝,是鄂爾多斯市最大的引黃自流灌區,也是內蒙古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中新網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第七大沙漠上涌現的這一“水生態長廊”,正在惠及當地民眾。

家住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嘎查,蒙古語,意為“村”)的那仁滿達呼,是周邊出了名的養牛大戶,鄰居都稱他為“老滿”。

圖為庫布其沙漠上的“水生態”(攝影:孟瑞林)

2016年,老滿家養牛還不到100頭,而現在他的養牛規模已達到600多頭。“這樣的養牛規模在過去想都不敢想。”老滿感慨地説,“更不敢想像的是,在沙漠裏養螃蟹。”

去年,他和專業的養蟹人合作,在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流經他家的水面養起了螃蟹,初試便嘗到了甜頭。今年老滿擴大螃蟹養殖規模,並借助“水生態”美景和G242國道通車,再搞一次“跨界”,發展牧家樂、沙漠探險旅遊業,為妻兒也各謀一份新職業。

沙漠上為何有了黃河水?一切需從2013年説起。

黃河流經杭錦旗全長249公里,這裡是中國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每年有310億立方米的黃河水從這裡流過。在每年淩汛期,當地平均槽蓄水量在14.4億立方米左右。受氣候影響,這裡每年要經歷流淩封凍和開河流淩兩個過程,淩期長達120天。

2013年春,當地民眾背著乾糧、儀器,徒步挺進“死亡之海”,踏上了艱辛的實地踏勘、規劃、調研之程。通過一年的反覆實地調研、勘察、論證,杭錦旗官方決定“引黃入沙。”至此,一場源自染綠庫布其大漠的戰役,正式開始。

2014年淩汛期,當地首次將黃河淩水成功引入了庫布其沙漠腹地。同時,邀請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士王浩及相關專家團隊現場對項目進行了論證。

圖為庫布其沙漠上的“水生態”(攝影:孟瑞林)

專家組一致認為:“在黃河淩汛高水位時,將淩水引入沙漠低窪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態環境,達到減輕防淩壓力和治沙雙贏目的,減少入黃泥沙,變水害為水利,方案總體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來,杭錦旗69條河流、12個湖泊全部明確河(湖)長,並將河湖長制工作延伸到村嘎查一級,共設村級河湖長74名,打通河湖管護“最後一公里”。

“河長不是官,是沉甸甸的責任。”鄂爾多斯市政協副主席,杭錦旗總河長、旗委書記金廣軍表示:“庫布其沙漠水生態一定要堅決搞下去。”

從2016年以來,杭錦旗政府自籌資金4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爭取國家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資金6524萬元,建成引淩分洪閘1座,分淩引水渠38公里,累計引淩水2.45億立方米,形成近100平方公里濕地,有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10多種水鳥長期棲息。

杭錦旗河長辦主任、水利局局長劉海全表示:“引黃入沙”項目建成後,有效緩解了生態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將在庫布其沙漠北部邊緣形成一條寬約5公里的“綠色屏障”,為打造中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增光添彩。(文:李愛平、孟瑞林、馬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