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堅守換來果香萬里:“地頭院長”讓“塞外紅”紅遍塞外

發佈時間:2020-05-15 15:35:32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李娜 王曉飛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王寶俠用29年的堅守讓塞外紅蘋果在科爾沁草原繁盛,並走向全國各地。

一個四處透風的簡易棚裏擺著幾十個塑膠板凳、黑板放在整理箱上,就在這個“簡陋”的課堂裏,卻有幾十雙專注的眼神和熱烈的交流討論,原來,這是一場在果農家裏舉行的塞外紅蘋果種植技術講座。來自內蒙古通遼市各旗縣的果農一大早便來到科爾沁區這戶人家中,等待著通遼市林科院副院長王寶俠給他們上課。這樣直接面對果農和旗縣林工站人員的果樹種植管理技術培訓講座,王寶俠每年都要講上百場。

王寶俠為果農進行技術培訓

王寶俠是塞外紅蘋果(又名錦繡海棠)的研發推廣者,1991年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後分配到通遼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多年來致力於促進全市林果産業發展,在半乾旱地區果樹良種培育、寒地果樹豐産配套技術研究、文冠果優良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現已成為內蒙古地區經濟林研究和發展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因為她“接地氣兒”,服務農牧民真誠熱情,為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傾注了全部的青春和心血,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地頭院長”。

王寶俠為果農進行現場培訓

“王院長,我栽的果樹好幾年沒結果了,您能來幫著看看嗎?”遇到了技術難題,通遼市科左後旗金寶屯鎮村民鄭國華第一時間想到了王寶俠。他遇到的難題,正好是王寶俠花費大量心血攻克的技術難關。

據了解,塞外紅蘋果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通遼市開魯縣北興村果園裏首先發現的。當時由於技術不成熟,果樹經常七八年不結果,果農基本見不到效益。針對該情況,王寶俠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反覆試驗,成功研發出高光效整形修剪技術,可確保塞外紅蘋果3年開花、4年豐産、5年畝效益達萬元。

經年累月、寒來暑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寶俠數不清一年當中有多少日子奔走在下鄉的路上,只有經濟林研究室工作日誌上密密麻麻的記錄是最好的見證。栽種果樹實踐性很強,王寶俠總是耐心地為果農講解,手把手傳授技術,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果農的果園裏都能見到她的身影。在果樹生長季節,王寶俠的電話總是響個不停,果農只要有問題都會第一個打給她,她也“有求必應”,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地頭、基層林場,手把手開展技能培訓,成為了果農們信任的貼心人。

在塞外紅果園採摘的遊客

科爾沁區大林鎮西歸力村村民王連和老伴兒因患腦血栓不能勞動,自從家裏的7畝地栽種了塞外紅蘋果,收入一年年多起來。2018年,果子賣了64000元,2019年雖遭雹災,也收入了3萬元。王連和老伴激動萬分:“我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錢,效益這麼好,都要感謝王院長啊。”

今天的“甜”源於過去的“苦”。塞外紅蘋果從發現、調查、試驗、鑒定,再到技術革新、推廣、銷售、見效,20多年一路走來,回望過去的壓力與辛苦,王寶俠的眼角噙著淚水:“作為一名科研人員,遇到一個好品種是件幸運的事兒,研發一個新品種就像培養自己的孩子,有苦也有樂。看到果農有收益,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頃刻間就讓我忘記了苦與累。我覺得,付出也是一種幸福。”

科研人要坐得住冷板凳。王寶俠用數十年的潛心專研和堅守,成功選育了塞外紅蘋果以及文冠果優良單株,並推廣示範豐産栽培新技術,創造性地提出了“培植一戶,輻射一村,帶動一鎮”的發展構想,在全市各地建立和培育果樹種植示範戶10余戶,輻射帶動了各旗縣市區區域特色果品村和果品鎮的大發展。塞外紅蘋果的成功選育,也填補了通遼市乃至內蒙古自治區蘋果品種自主研發領域的空白,其經濟效益是傳統種植品種的5倍以上,現已成為東北、內蒙古及周邊地區果樹種植的首選樹種,發展勢頭強勁。

一分耕耘,一份收穫。王寶俠用29年的堅守讓塞外紅蘋果在科爾沁草原繁盛,並走向全國各地,她本人也先後獲得“全國綠化獎章”“通遼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通遼市首屆“行業領軍人才”、通遼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文:李娜、王曉飛,原標題:王寶俠:29年堅守換來果香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