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擘畫海北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發佈時間:2020-05-12 11:10:29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尹耀增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青海海北州在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協調發展、健全資源開發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濕地深處(供圖:海北州林草局)

  海北片區涉及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總面積82.12萬公頃,佔祁連山國家公園總面積的16.36%,涉及13個鄉鎮50個行政村。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全面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關鍵一年,青海海北州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制定完善措施,強化工作落實,堅持在建設中突出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在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協調發展、健全資源開發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瀕危野生動物普氏原羚供圖:海北州林草局)  

  以人為本,改善基層工作生活條件

  雖已入春,但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依然寒冷如冬。黑河河面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透過冰層,可見清澈的黑河水奔流不息。

  從祁連縣城出發,沿著黑河前行約45公里,便來到了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

  映入眼簾的是一幢二層別墅式的建築,黃色的木板,青色的石磚,碩大的玻璃窗,頗有氣派。

  室內,溫暖如春。一樓是值班室和一間大會議室,二樓是辦公室和一間大的健身房,裏面有乒乓球桌、沙袋、啞鈴、多功能健身器、自行車。

  “這幢房子是2019年新建的,裏面的各種運動器材和辦公用品也是新配的。”油葫蘆管護站站長德康介紹。

  油葫蘆管護站屬於海北州14個改擴建的管護站之一,走進站房,廚房設備齊全,有洗熱水澡的衛生間,配備電視機的職工宿舍,走廊的封閉也換成了鋼化玻璃……“這些是2019年改擴建時新添置或改造的,管護員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

  “按照省州相關要求,依照‘統一外觀、統一標識、統一食堂、統一衛生間、統一著裝’的要求,我們積極協調,全面完成了14個原有管護站改擴建工程及新增建設的15個管護站標準化建設工程等工作任務。積極爭取山東援建資金,投資30萬元,為29個管護站配備野外巡護裝備58套。”海北州林業和草原局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海北管理局辦公室負責人徐浩生説。“現在海北片區已經擁有標準統一、美觀舒適、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管護站,智慧化、數字化綜合管護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

  海北片區生態系統獨特,自然景觀多樣,野生動物種群豐富,其生態系統的優劣直接關係海北州、青海省乃至整個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事關長遠,意義重大。 

在祁連縣油葫蘆自然保護區發現的猞猁(供圖:海北州林草局) 

  以生態保護為基,創新飛地畜牧業發展方式

  2020年3月5日,“祁連合作社”微信群裏突然熱鬧起來。

  祁連飛地畜牧業(祁繁甘育)成了大家談論的熱點,這是因為在3月4日至5日,祁連縣縣長龍永勝帶領相關部門來到甘肅省的民樂縣、高臺縣等地方實地調研飛地畜牧業進展情況,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這次州農牧局東寶局長和龍縣長帶領各局、鄉鎮領導來飛地考察觀摩,我看到了飛地養殖補飼的很多有利條件,如氣候、飼草料成本、運輸、玉米青貯等,飛地經濟能帶動我們增收,更能給我們祁連生態減輕壓力,改變了傳統放牧方式,我們有信心努力做好這項工作。”多隆合作社理事長韓德幸説。

  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海北片區保護的核心區域,曾幾何時,祁連縣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草山退化現象嚴重,草畜矛盾突出,牧民抗風險能力不足。

  如何尋找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路子,祁連縣一直進行著積極有效的探索。

  2017年以來,對達不到環保條件的養殖場進行關閉拆除。如何發展養殖業?顯然,僅僅一關了之、一拆了之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了解到,甘肅將張掖周邊尤其是民樂地區劃為牲畜養殖區,土地多為荒灘戈壁基本無償劃撥,凡建成養殖場的補助20萬元且享受貸款扶持。

  勞動力豐富、飼草料充裕且價格理想、養殖場面積大、銷售渠道暢通……這些要素吸引著一批合作社和養殖戶到張掖去養牛養羊。通過前期的大膽試驗,到2019年,祁連縣的飛地畜牧業發展成效顯著,成績喜人。飛地畜牧業打破了祁連傳統畜牧業發展瓶頸,拓展著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雙贏的新空間,新趨勢,更為兩地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開闢新路徑。

  “飛地畜牧業包括飛地牧草,飛地養殖,飛地商場等模式,可以實現跨區互補,也就是把祁連建成生態有機繁育區,把河西走廊作為高效養殖産出區,有效探索生態繁育和高效養殖相對分離的畜牧業經營新模式。”祁連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生態辦主任、研究員馬金雲介紹道。

  簡單説就是祁連的牦牛、藏羊在本地繁育,在甘肅民樂等地進行舍飼,這樣就能促進祁連的草原生態逐步得到好轉,牧民收入逐年增加,逐步實現祁連草原減畜增收的目標。

  “我們3月18日已經組建了飛地畜牧業協會,意在打造‘綠色舍飼、有機草膘’産業品牌,確立運作機制,建立養殖標準,共同應對市場,提升整體競爭力。”馬金雲介紹。  

祁連縣大拉洞村2019年新建的管護站和管護員(攝影:尹耀增)  

  以“村兩委+”為抓手,更多農牧民參與其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海北片區內各管護站負責人通過聯繫當地村“兩委”,共同組成疫情防控值班小隊,開展轄區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在管護站及村“兩委”的發動下,社區居民也加入到疫情防控值班一線。並通過“管護員+村兩委+居民志願者+村警”,開啟24小時輪流值班的防護模式。

  “村兩委+”模式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創新了海北片區加強基層管護防控力量的工作模式。

  門源縣北山鄉上金巴臺村和仙米鄉塔裏華村在2019年6月被納入第二批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海北片區“村兩委+”工作模式試點村,上金巴臺村的黨支部書記韋成文的工作比以前更忙碌了。“除了要做好‘村兩委’工作,還要到學校給師生們講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相關知識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這樣的生態課堂還是挺有趣的。”

  2018年8月海北片區開始推行“村兩委+”工作模式,該模式以試點村村委會、村支部為依託,建立舉報監督制度,發動群眾在日常生産生活中實施監督,為相關部門提供線索。通過村“兩委”建立義務巡護隊,將黨員納入其中,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義務參加保護工作,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積極參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

  “共建共管共用的‘村兩委+’的模式實行以來,效果很好,去年全州新增了5個試點村,目的是盡可能多地發動更多牧民群眾參與到祁連山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中。”徐浩生介紹。

  積極收集基礎數據,建立完善社區檔案,也是“村兩委+”工作內容之一。“村裏有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常住人口家庭及生産生活設施、公共基礎設施、礦山、水電站、旅遊經營機構、生態保護影像等資料,逐步建立完善的檔案,確保基本情況資訊準確可靠。”韋成文説。 

油葫蘆管護站管護員李德貞準備去巡山(攝影:尹耀增) 

  “村兩委+”著力推進黨建引領、生態保護、宣傳引導、環境教育、發展經濟等五個工作模式,創建了生態課堂,打造黨員群眾義務保護、宣傳“兩支隊伍”,強化支部共建,加強宣傳設施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森林、草原、冰川、荒漠等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通過建立綜合執法機制、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以及野生動物監測等工作,有利於打造海北生態高地。”徐浩生説。

  如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海北片區珍稀野生動物頻繁現身,昔日的礦山已被填平復綠,森林覆蓋率逐年增長,草山退化現象得到遏制,綜合執法已成常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望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