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來到我們靠山村,西山坡剛剛栽下的小樹苗迎風招展,你會忍不住來上幾個‘森呼吸’,頓時陶醉於山間萌動的清新中。”5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居力很鎮靠山村村民金鑫和記者談及現在的靠山村,滿臉自豪。
5月初,位於內蒙古東北部的興安大地剛剛冰雪消融,春回大地迎來播種、造林的農忙時節,金鑫正忙著精心照看他退耕還林後親手種下的杏林。
18年前,靠山村的土地還是一片廣種薄收的坡耕地。2002年,村裏玉米畝産最多450斤,畝收入150元左右。按2019年同期市場價計算,種植玉米畝收入最高也才接近350元,遇上乾旱年景,最多只能收回成本。
“退耕還林前,山是灰色的、黃色的,滿是‘傷疤’,一下雨溪溝的水渾濁一片,山坡那幾畝地被衝裂好幾處,最深的足有50公分,一腳踩下去能把腳夾住。”聊到以前的靠山村,金鑫非常無奈。
2002年起,當地村民在政府的號召下“退耕還林”,發展林下經濟,逐步建起一座座“綠色銀行”。
金鑫算是村裏退耕最早的村民之一,他家14畝坡耕地退了耕,佔全家耕地面積的58.3%。
金鑫説:“我一點兒也不心疼,反而還要感謝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那14畝坡耕地退耕後,不僅被衝斷的溝壑被填平了,種植的杏樹一畝地收入穩定在300元。”
“如今的村子能變成這樣,也不是靠一家一戶能改變的。”金鑫感慨道。
同村的王娟也將自家的8畝瘠薄地退耕還林,不用忙著耕地的王娟還騰出手來將自己30多年的老果園進行了改造。
王娟高興地告訴記者:“如今栽上新苗的果園已是葉芽滿枝,明年9月就可挂果收穫,再過兩年到了盛果期,畝收入3500元不成問題。”
截止到目前,居力很鎮有3780多戶村民將20796畝坡耕地還林,以果、杏為主的經濟林和以楊、松為主的用材林讓村民富了腰包。一片片“綠色銀行”接踵而建,當地村民從中受益匪淺,家門口建起了果幹加工廠,每年秋季都會有運果大車開到果園入口。如今,科右前旗20萬畝林果地産值達4億元。
“1年、2年的變化可能不太顯眼,但5年、10年後,生態環境的變化就太大了!”科右前旗索倫鎮豐林嘎查村民張明成對此深有體會。
張明成説,如今在密密的山林中,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下雨時山上流下的水也變清澈了,連最挑剔生態環境的野生蘑菇也一茬茬多了起來,成為秋季林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如今,科右前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態工程造林面積總數達到100多萬畝,“生態+産業”讓當地村民找到了發展定位,林下經濟、綠色經濟快速發展,形成“林藥、林果、林旅”等多种經濟發展模式,綠色産業儼然成為讓老百姓脫貧致富、過上美好生活的支柱産業。
(原標題:內蒙古興安盟建“綠色銀行”:從廣種薄收的坡耕地到樹苗迎風的“森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