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開發區:脫貧攻堅顯成效 鄉村振興奔小康

發佈時間:2020-04-22 16:25:0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海斌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銜接,通過土地流轉穩定增收、産業發展帶動致富,打造各類技能培訓平臺,多措並舉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同心共築小康夢。

自內蒙古通遼市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脫貧攻堅摸底大排查工作以來,各鎮街對標“體檢”、精準研判,在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中,堅持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銜接,通過土地流轉穩定增收、産業發展帶動致富,打造各類技能培訓平臺,多措並舉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同心共築小康夢。

土地流轉加務工趟出增收路

“今年土地流轉每畝620元,我家18畝地流轉出去凈收入1萬1千余元。我們兩口子外出打工,現在已經是‘熟練工種’,工資也漲啦,兩人月工資1萬1千元,今年還清債務還能有剩餘!感謝政府、村‘兩委’、包村幹部的鼓勵和幫扶……”遼河鎮林家村村民耿鳳奇在採訪中難掩激動的心情。

多年來,耿鳳奇母親患病,兩個孩子上學,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種植,但年年入不敷出,欠下外債。隨著母親過世和子女成家,他的債務也“攢”了下來,夫妻倆一度意志消沉。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村“兩委”和包村幹部多次來訪,鼓勵他振作精神,從2018年開始耿鳳奇響應村裏號召,將土地流轉,每畝地比傳統種植玉米的收入增加三分之一。

穩定增收的同時,村婦聯幫夫妻倆聯繫到了開發區定向招工的寧波一家造船廠,2019年夫妻倆到寧波上崗,吃苦肯幹的二人有了穩定收入,僅一年時間就將債務還了一大半。2020年,他們再次赴寧波上崗。在新一輪的脫貧攻堅大排查中,他興奮地表示,債務馬上就能還清,今年要與村民攜手奔小康。

林家村有耕地約4700畝,連續3年來將土地流轉,讓農民穩定增收的同時,通過土地連片特色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合作社連片種植需要大量人力,本村婦女、60歲以上的老年勞動力不出村就能打工掙錢,圍繞土地的雙向收入讓村民穩定增收。“黨支部+合作社”模式不僅農民的腰包鼓了,村集體經濟從零收入增長到近5萬元。為拓寬增收渠道,村裏還協調開發區企業向村內定向招聘,協調專業技能培訓公司為無技能有意向就業的村民提供技術培訓。如今,林家村每年務工收入增收超過400萬元。

將相對貧困戶拉到産業鏈中

在開發區河西街道二號村,百座春棚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在現有165座大棚(暖棚佔90%)的基礎上,今年再建約120畝的春棚100座。二號村綠色瓜菜種植已久,二號香瓜遠近聞名,依託鄰近通遼市區、周邊有大型綜合果蔬市場的區位優勢,二號村一直將瓜菜作為村裏增收的主導産業,並逐步形成了暢通的産銷鏈條。

在建的百座大棚中,有村民李華的2座,今年脫貧攻堅大排查中他作為相對貧苦戶第一個報名參與。原來李華幾年前在建材市場承包活計,一家人的小日子過得很不錯,因為一次誤入傳銷組織,積蓄全都賠了進去。回村後,重操舊業時發現活並不好幹,此次村裏建設春棚是一個難得的致富機會。“村裏協調貸款近10萬元,讓我有了翻身的資本,今年一定好好幹,爭取過上好日子。”李華表示。

瓜菜種植除了要吃苦耐勞,還要有技術支撐,為此,河西街道二號村從遼寧北鎮聘請技術員,對種植戶給予技術指導、引進新品種、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服務,幫助種植戶解決生産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農民邊種植邊學習,在實踐中逐漸摸索種植經驗,努力成長為技能型農民。對於資金短缺的農戶,村裏制定相應的政策協調金融貸款支援,幫助村民發展春棚種植業增收致富。將相對貧困戶拉到産業鏈中,與全體村民一起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跑出奔向小康生活的“加速度”。

近年來,開發區重點抓好鄉村振興戰略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統籌銜接,促進扶貧與扶智、扶志深度融合,打造各類技能培訓平臺載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大規模土地流轉和集中連片開發,推動就業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讓群眾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文:王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