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內蒙古段位於黃河上游和中游,不僅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還是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農牧業的主要灌溉水源及我區沿河各市工業用水和飲用水的主要來源。通過數據可以精準監控農業産業的種植面、監管工業産業的污染、監測流域實時生態、水環境情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內蒙古蒙草生命共同體大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草大數據公司”)借助“生態大數據平臺”,依託多年積累的海量“水、土、氣、植、動、微”監測數據與智慧化技術,借助高分衛星“天眼”、物聯網“地演”、人工智慧“演算法”,精準指導哪保護、哪修復、哪利用……為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裝上“智慧大腦”。
用數據體系做系統體檢,缺、補、治、用可視化
黃河內蒙古段幹流河長830公里,流經全區6個盟市,流域生態類型多樣,生態資源豐富。要合理統籌保護和發展問題,就需要系統、全面、準確了解流域水、土、氣、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數據資訊,包括這些數據的歷史演變情況,從而找到符合生態規律的保護及修復措施,構建黃河流域生命共同體。
蒙草大數據公司利用大數據、遙感、無人機、物聯網技術,配合網格化人工採集、檢化驗的方法,構建起“天地空人網”五維一體的數據資源。追溯20年間的歷史變化,更有效地幫助我們了解黃河流域生態演變規律,缺什麼、補多少、治哪、咋利用,都要通過數據提供科學的系統性支撐。
通過物聯網監測,合理“治沙”科學“理水”
“治沙”和“理水”是黃河流域內蒙古段需要解決的主要生態問題。為實現黃河流域內蒙古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污染協同治理,蒙草大數據公司布設了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黃河流域的輸沙量、水質、水量等數據情況。
按照流域特徵,蒙草大數據統籌山(地形地貌等數據)、水(斷面水質、流量、徑流量、黃河沿岸用水量等數據)、林(鬱閉度等數據)、田(“水肥藥膜”等數據)、湖(沿岸湖泊分佈、儲水量等數據)、草(植被蓋度、産量等數據)、沙(沙漠沙地分佈、擴散等數據)、礦(礦廠分佈、排污等數據)、氣象、土壤(類型、侵蝕等)、生物資源等生態本底數據,建立起一整套生態指標體系,形成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生態一張圖”,通過數據解碼黃河流程的生態內容。
精準生態修復,讓沿黃流域治理分層次、有重點
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在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生態修復過程中,不能大幹、快幹、一起抓,需要分層次、有重點的進行。
在此過程中,蒙草大數據通過智慧分析,就能自動判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區域,還可以在任意一點或任意區域生成標準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措施。此外,通過生態監測數據的對比,可在任意驗收階段生成修復評價報告,為工程驗收提供數據支撐。
生態補償示範先行,銜接上下游、算好生態賬
2019年,甘南州政府與內蒙古蒙草生命共同體大數據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合作建設“智慧甘南生態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統籌黃河上游智慧化監管,為甘南州水源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示範提供數據評價依據,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國家發改委《關於印發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的通知》,發佈了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市)名單,甘肅甘南州多個縣域被推薦成為先行示範縣,蒙草大數據在流域生態補償方面為當地奠定了紮實的數據基礎。
據蒙草集團執行總裁、大數據公司負責人高俊剛介紹,公司目前已為多個地區建立應用指揮大數據平臺,如包頭市賽罕塔拉生態園防火大數據、烏拉蓋肉牛産業大數據、草原生態産業大數據、五原縣農業大數據、礦山大數據、野生動物管理大數據等,覆蓋“山、水、林、田、湖、草”多個不同生態類型,還可分析、構建該地區的生態指數。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是自治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地區、重要經濟帶和經濟主要增長極,也是人口主要集聚區、特色農業的種植區和工業的重點承載區,是自治區高品質發展的“領頭雁”。
運用大數據及相關技術,建立“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大數據平臺”,能夠幫助我們徹底摸清黃河流域生態本底,完善從“監測——保護——修復——評價——補償——發展”的完整生態數據管理,有利於建立黃河流域內蒙古段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的生態格局。(文: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