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草原生態持續向好 推進再上新臺階

發佈時間:2020-03-31 13:30: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李曉南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年來,青海不斷加大保護建設力度,草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省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好轉,呈現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轉的態勢。

   近年來,青海不斷加大保護建設力度,草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省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好轉,呈現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轉的態勢。
  青海草原植被蓋度由2014年的50.17%提高到53.58%,産草量由2010年的每畝159公斤提高到170公斤。草原植被蓋度保持穩定及趨於好轉的草原面積佔86.85%。草原鼠害危害面積從最高時的1.43億畝下降到2019年的8379萬畝,大多數地區草地鼠蟲害由重度危害轉為中度或輕度,控制效果十分明顯。全省共核減牲畜570萬羊單位,牲畜超載率由2010年的35.79%下降到3.74%,總體實現草畜平衡,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2018年,全省牛羊肉總産達到30.55萬噸,比2014年增加9.46萬噸。
  多年草原保護建設不僅恢復了草原植被和生産力,而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局部改善,草地生態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據監測: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頭千湖奇觀再現。青海湖水位連續9年上升。
  2018年,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9315元,其中每人平均草原生態補獎收入3017元。全省牧區11.3萬戶享受遊牧民定居政策,53萬多牧民定居在縣城、集鎮(鄉),形成173個定居社區。6萬多戶牧民在遊牧活動中使用上了草原新帳篷,對天然草原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同時,增進了藏區各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
  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草原保護建設措施,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立足實際,分類施策。根據不同生態區域草原保護建設需要,規劃實施了退牧還草及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建設等重大生態治理工程,2014年以來共投資40.95億元。重點實施草原圍欄建設、改良退化草地、治理黑土灘及沙化草原、建設人工飼草料基地、防治草原鼠蟲害等項目,併為牧戶改善了生産基礎設施。
  二是堅持科學謀劃,確保實效。從2011年開始實施草原補獎政策,對2.45億畝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實施禁牧補助,對2.29億畝可利用草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設立了草原生態管護員崗位,初步建立了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強化了草原生態補獎績效管理,在全省範圍內全面開展績效考核。
  三是堅持體制創新,提升效率。修訂完善了《青海省實施〈草原法〉辦法》,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開展了草原承包確權登記試點,出臺了《青海省規範化草原流轉工作的指導意見》,從2008年開始探索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從體制、機制上初步闖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新路子。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與生態畜牧業相結合,實現了從“生産功能為主”到“生産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理念創新,推動了草原傳統畜牧業的創新發展。
  四是堅持多措並舉,突出草業。將涉牧政策捆綁實施,堅持以生態畜牧業為目標、以草原補獎機制為手段、以遊牧民定居工程為保障、以飼草料産業為基礎,“四位一體”整體推進、綜合施策,不僅提高了政策執行效率,提升畜牧業轉型發展和草原保護水準,而且使牧民生活發生顯著變化。建立了飼草料生産、加工、儲備體系,已初步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加工為主、牧戶種植為輔,東西聯動、農牧結合的草産業格局。
  五是堅持依法保護,強化監管。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工作的意見》《青海省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績效評價辦法》《青海省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辦法。依託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工程草原監測項目和農業部草原監測等項目,從2005年開展草原監測,監測樣地數量從300個增加到694個,固定牧戶調查400戶,覆蓋全省所有草原類。結合草原補獎政策落實,建立了牧戶資訊與草原管理相匹配的資訊管理系統,強化資金髮放、牲畜核減、承包草原變化等的監管力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青海林草部門要圍繞全會精神,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建立健全綠色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能力,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和自然修復的方針,統籌協調,遵循草原生態內在規律,實現草原生態環境恢復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一要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加快推進各項重大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力度。繼續實施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二期、祁連山生態保護建設綜合治理及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力爭啟動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二期、柴達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實現草原重大生態工程全覆蓋,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快草原植被和綜合能力恢復。深入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系統,提高草原生態産品生産能力,實現草原休養生息和永續利用。進一步完善草原補獎政策內容。圍繞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流域等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依據不同地區草原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推進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功能。
  二要強化生態保護監管。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要求,緊緊圍繞“源頭保護、過程式控制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規範承包經營權流轉。強化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落實資源管控措施。加強草原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和推進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休牧等制度,確保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順利推進。建立草地綜合評價體系,利用綜合評價成果進行分類管理。通過草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預測、預警調控牧區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係,保障草原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良性迴圈。
  三要健全草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積極探索,不斷完善,全面建立起權屬明晰、保護有序、評價科學、利用合理、監管到位的草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草原實現休養生息、永續發展。完善全民所有草原資源分級行使所有權制度、全民所有草原資源資産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草原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草原動態監測預警制度、草原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草原生態價值評估制度。建立健全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類國家公園體制。探索建立草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的獎勵機制,加強科技攻關,推廣實用技術,提升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水準。
  四要注重提升科技支撐水準。建立健全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創建科技服務平臺,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推廣農牧業實用技術,加強基層技術人員配備,擴大服務範圍,轉變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準。開展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強化農牧民轉産專業培訓。廣泛普及草原科技知識,弘揚綠色文明。強化依法治草,落實《草原法》,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強對草原徵用佔用審批監督,嚴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依法查處草原違法案件,鞏固草原生態建設成果,建設好草原生態屏障。

  (作者: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 李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