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 加快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發佈時間:2020-03-30 16:50: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郝育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是實現自然生態治理科學化的重要保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前提是要了解和認識自然。了解和認識自然的根本途徑在於科學研究。

  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要求,是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實國家林草局黨組提出的完善發展13個方面制度的迫切要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生態建設加速推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總體形勢和歷史趨勢,準確把握林草科技制度建設與林草事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現實所需,回答好建設什麼樣的林草科技制度、怎樣建設這一重要問題。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建設宏觀上屬於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範疇,具體上更多是制訂政策、完善機制、規範管理、推動發展之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根本任務就是要充分發揮制度作用,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産力,這對於加快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是實現自然生態治理科學化的重要保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前提是要了解和認識自然。了解和認識自然的根本途徑在於科學研究。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空間尺度大、涵蓋內容多、演替週期長,同時發生著物質迴圈、能量交流、資訊傳遞,運作機理異常複雜,科學認知難度極大。遵循自然規律,保護修復好退化嚴重的自然生態系統,任務十分繁重。必須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切實提升林草科學研究能力水準,才能不斷破解自然運作法則,掌握生態演化規律,我們的決策才會有的放矢,治理才會科學有效。

  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是實現林草産業發展高質化的重要保證。我國是林業産業大國,但80%以上為中小企業,每人平均生産率和産品附加值分別約為發達國家的1/6和1/3,産業素質整體不高。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擁有極為豐富的生態、物種、景觀等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經濟、社會等價值,綠水青山中蘊藏的巨大財富遠未得到挖掘變現。必須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充分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動力,才能加快林草産業轉型升級,才會讓綠水青山真正轉變成金山銀山,實現生態美、産業優、百姓富有機統一,滿足人民群眾對林草産業的多樣化需求。

  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是實現林草經營管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林草經營管理區域廣闊,條件艱苦,手段傳統落後,裝備普遍不足,在資源管理、災害防控、服務群眾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約。農民群眾經營林草業主要方式靠人力,加之青壯年人員外出流動,進一步加大了發展難度。我國農作物2019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而林業機械化率總體不足15%,人工智慧化水準更低。必須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加快推動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與林草事業深度融合,才能讓林草事業插上現代化翅膀,顯著改變經營管理方式落後面貌,緊緊跟上時代步伐。

  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是實現林草事業建設全民化的重要保證。長期以來,我國德育教育主要是圍繞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層面的,忽略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包括人與其他生命關係的教育,公眾生態科學素養普遍不高,制約了全民參與林草事業建設的品質。必須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大力普及科學理念、知識和技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科學理性、素養和自覺,才能真正形成強大社會力量,從根本上發揮人民群眾建設林草事業的主體作用。

  沒有科學完善的林草科技制度,就沒有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雖然在林草科技制度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林草科技制度總體上仍處於滯後狀況,且與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顯得愈發突出。有的制度陳舊過時,比如,科研管理機制不活,科學評價“四唯”慣性猶存,聚焦重大需求不夠,科研與實踐脫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不足,大量科技成果僅用於發論文評職稱,長期被束之高閣等等。有的制度不健全,比如,科技人才制度和經費保障制度亟待完善,科技人才隊伍整體斷檔,高端人才匱乏,青年人才培養乏力,基層推廣人才缺失嚴重。科技投入長期不足,科研項目缺乏穩定支援,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薄弱,科技平臺基礎建設落後等等。這都要求我們必須把林草科技制度這塊短板儘快補上,堅持把制度建設貫穿于林草科技各方面全過程,以制度建設的創新突破,帶動林草科技的全面發展。

  制度建設永無止境。當前我們要建的林草科技制度,是在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新形勢新要求下的制度,必須緊緊立足這一實際,制度才會具有強大生命力。一要解放思想建制度。思想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思想不解放,步子就邁不出、邁不開。丟掉患得患失的思想顧慮,打破因循守舊的思維定勢,只要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客觀規律、符合實際情況,就要大膽探索,敢於決策。二要抓住重點建制度。抓好制度“廢改立”,突出“立”這個重點,把握“實”這個關鍵,堅持“好”這個要求,抓緊將中央確定的政策制度落地落實,抓緊制訂發展急需必備的制度,統籌協調,高效推進,確保品質,儘快建成科學完善制度體系,發揮制度綜合效應。三要創新實踐建制度。實踐是最好的制度設計師。好的制度都是在實踐中得以創造完善,又反過來推進實踐。要總結基層創造,集中各方智慧,積極開展試點,勇於付諸實踐,推動制度建設和創新實踐互動良性發展。重點要抓好以下幾項制度。

  一是人才培養與激勵制度。即要解決好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問題。強化大專院校林草學科學歷教育,鞏固人才培養之“源”。實施林草科技人才培養工程,發現培養一批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科技管理、科學普及、科技推廣轉化、標準化研究及科技發展預測研判、科技成果分析評價人才建設。改進人才引進、使用和管理機制,“築巢引鳳”、“固巢留鳳”,不求我有,但求我用,使科技人才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加大業績獎勵、績效補貼、職稱破格評定等激勵力度。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培養科技人才務實的科研品格、強烈的報國情懷。

  二是科研管理與評價制度。即要解決好科研成果産出的問題。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改革項目生成機制,扣好科研項目管理第一粒扣子。堅持項目分配分類施策、充分減負放權、加大支援服務,營造先進一流科研環境。健全重點實驗室、長期科研基地、生態定位站等平臺管理機制。深化“三評”改革,破除“四唯”羈絆,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建設,建立以創新價值和貢獻為導向的科學評價機制,引導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播撒到青山綠水中。

  三是成果推廣與轉化制度。即要解決好科技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産力的問題。改革轉化機制,健全轉化收益分配製度,調動各方主體積極性,確保有權轉、願意轉、轉得順、轉得好。創新轉化方式,建立技術成果榜單制度,搭建線上線下齊備、“會、展、賽、拍(競拍)”共舉的科技成果對接交易市場。完善中央財政科技推廣示範項目管理。建立科技成果篩選機制,打破行業局限,確保掌握更多優秀實用成果。加強科技推廣員、科技特派員、林草鄉土專家隊伍建設,推進生態護林員配置一定比例從事科技推廣。

  四是標準制訂與應用制度。即要解決好標準引領創新發展的問題。堅持標準是為了用的理念,對接實際需求,控制標準增量,強化標準品質,推行制訂綜合性標準,及時將技術成果轉化為標準,建立完備一流的標準化體系。堅持開門搞標準,實現標準化活動公開透明,建立行業標準全文公開制度,深入開展標準宣傳培訓。開展標準復審評估,強化標準實施應用。加強標委會組織建設管理。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制訂和應用高品質的團體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推動中國林草標準走向世界,鼓勵應用國際先進標準。

  五是科學普及與教育制度。即要解決好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的問題。加強組織領導,將科普作為科技工作重要內容和日常工作。充分運用林場草地、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場館等各種實體資源,打造一批高水準的自然科普基地。積極發動各種社會力量,培養壯大科普創作隊伍和志願者隊伍,鼓勵支援自然教育學校、社會組織等開展工作。採取各種有效傳播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形成科普工作全新局面。

  六是協同創新與合作制度。即要解決好科技發展創新模式構建的問題。探索建立以國家戰略和實際需求為導向、各類資源綜合配置、學科和産學研深度交叉融合的協同創新模式。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建立長江經濟帶、京津冀、黃河生態保護、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及制度。立足區域優勢,局省共建一批國際創新高地,實行更寬鬆“科研特區”政策,培育區域創新模式。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建立産學研用政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聯盟,形成更廣泛更具活力的行業創新合作組織機制。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加快融入世界發展大局。

  七是條件支援與保障制度。即要解決好科技發展保障的問題。加強工作領導,提升謀劃決策能力水準,發揮科技處長、林(草)科院長、推廣站長“三長”作用,統籌全國上下一盤棋。結合事業單位改革,調整完善科研院所機構設置,強化草原科研機構,探索設立“沒有圍墻”的新型研發機構。爭取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投入,推動重大生態工程設立一定比例資金用於科技支撐,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建立科技創新基金,推動資金投入多樣化。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維護産權所有人權利,營造良好科技發展環境。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制度的作用也只有在執行中才能發揮出來。各級林草科技部門要做制度制訂的積極推動者、制度執行的模範踐行者、制度創新的勇於探索者,衝頭陣,攻難關,集中力量抓緊建立健全林草科技制度,為加快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國家林草局科技司司長 郝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