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財政廳、科技廳聯合下達2020年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13285萬元,42項科技成果轉化引導項目獲得專項資金支援。蒙草生態申請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優良鄉土植物良種繁育及在生態修復中的推廣應用》獲批專項資金支援。
據了解,該項目進行良種繁育的優良鄉土植物在維持草地生態系統穩定和健康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是構築我國北方生態防線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項目的實施將提高“礫苔草”等高價值鄉土植物種質資源的推廣應用,系統開展其在草坪綠化、邊坡治理、礦山修復等不同應用領域中的研究,形成完善的工程應用技術體系,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當地産業結構和種植業結構調整樣板示範。
蒙草呼和浩特武川良種繁育基地
鄉土草種植物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後,對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加強其種質資源庫建設將在生態修復中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在20餘年的生態修復中,蒙草生態依託“大數據”+“種質資源”的核心科研技術,在草原、荒漠、礦山等不同的環境中,先對修復區域的“水、土、氣,植物、動物、微生物”等進行數據化體檢,再以野生鄉土植物的採集馴化為基礎開展科研,依託育繁推一體化體系,“適地、適樹、適草”進行科學的生態保護與精準的環境修復。
目前,蒙草生態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4項,其中國家級14項,主導參與編制近400個標準,目前已正式發佈14項,其中2項為國家標準、1項為行業標準。
蒙草種質資源及檢化驗中心的科研人員正在掃描植物標本
據蒙草生態執行總裁高俊剛介紹,在年報報表上看到的大量費用投入,實則是體現蒙草核心競爭力的無形資産。大規模修復沙漠、礦山、鹽鹼地,最缺的是適合的草種,蒙草20多年來收集鄉了土植物種質資源資訊2.7萬種、6.2萬條,實物6000多種5萬多份、標本4萬份,培育耐旱、耐寒、耐鹽鹼、耐陰濕的特色草種200多個,審定國家、自治區品種19個,特色草種種植20多萬畝,創新“生態包”産品,累計修復總面積近3000萬畝,分享、推廣“小草”式生態修復智慧。
行業人士認為,蒙草紮根生態修復,卻是一家數據型的“種業科技公司”,通過持續的數據及種業科研投入,建設智慧草原、智慧礦山、智慧園林、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