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青海路徑

發佈時間:2020-03-23 09:55:00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楊娟麗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青海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共同財富,這就要求青海必須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為中國的發展開啟了新篇章,同時也為青海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創造了新機遇,帶來了新挑戰。

青海擁有獨特的生態環境,青海也擁有重要的生態地位,她擔負著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青海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共同財富,這就要求青海必須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為新時代新青海建設指明瞭方向。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是確保青海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為青海的綠色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促使治青理政方略提升到一個新境界。

今年,青海要有效實施中華水塔行動綱領,積極擴大《西寧共識》成果效應,圍繞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江源三期工程等,悉心編好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全面完成三江源和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為國家正式設立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創造條件,著力在體制機制上改革創新,讓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從“全面啟動”走向“行穩致遠”。要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著力抓好國家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國土綠化表彰激勵機制等。青海綠色發展穩健而有節奏的展開,未來青海將擁有更多“綠水青山”樣板和綠色發展增量。

青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正在努力踐行“兩山理論”。首先,踐行“兩山理論”,戰略先行,作好佈局。從“生態立省”到“一優兩高”,青海正逐漸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為青海實現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協調有序發展做出了全方位佈局,探索出了一條適合青海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地區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關係到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青海立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試點的“根”與“魂”,舉全省之力探索創新、改革實踐,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農牧民生産生活水準穩步提高。其次,踐行“兩山理論”,作風紮實,工作到位。青海在綠色、可持續化發展過程中,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每一個試點的申報、規劃、落實和推進都有序進行。青海特殊生態環境使得青海的“綠水青山”建設沒有更多的可以學習和借鑒的現成經驗,因此許多佈局安排、行動舉措都是第一次,因此需要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調研、去規劃、去謀劃。伴隨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經逐漸將青海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青海的發展動力,也使得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作用全面得到加強,落實了青海在全國的特殊生態地位與重要生態保障功能。第三,踐行“兩山理論”,突出特色,大膽創新。青海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結合青海實際,設計、實施總體方案與建設藍圖,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保障機制、尋找改革突破口,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生態試點進行生態保護和恢復已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王牌、抓手和重要標誌。青海正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形成青海風格、青海特色與青海經驗,一步一個腳印,遵循自然法則、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建設國家公園省,傳遞大美青海情,奔向“讓全世界共用‘地球第三極’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美好未來。

其次,不斷前行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困難。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青海要勇於迎接挑戰,敢於面對困難。在不斷踐行“兩山理論”的具體實踐中放眼未來,實事求是地尋求高品質發展。第一,具有動態化和前瞻化思維。要通過實踐不斷去提高認識,以問題為導向,向前看、向遠看。今天,青海生態文明建設階段性成果逐步展現,環境品質持續向好、生態優勢鞏固提升,綠色動力不斷增強,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還存在不少弱項和短板。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落實“三個最大”要求的實現路徑,是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們要從認識上深刻理解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更需要在實踐中解決綠水青山的價值如何實現的問題,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問題,要巧妙轉化、優勢轉化和良性轉化,通過兩手一起抓達到兩手都有收穫的目的。第二,具有區域化和特色化思維。要深挖青海的生態獨特性,抓住制約青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瓶頸問題,在不同資源環境稟賦、不同生態功能定位前提或背景下創新方式、找到方法,尋求青海特色的“兩山理論”實踐,以生態文明制度的創新推進青海的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努力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第三,具有系統化與辯證化思維。在當代,我們正面臨著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歷史性轉折,當我們從工業文明帶來的消極的、可怖的後果中猛然驚醒之時,保護自然、修復生態就成為新的時代主題。我們不但要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還要實現金山銀山還是綠水青山的轉化。我們必須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得到和解,讓資本化的自然在更高層面回歸家園化的自然。第四,有創新化思維與戰略化思維。要著眼青海實際困難,創新思維、創新技術、創新方法,科學決策,尋找青海“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在發展戰略上,除了制定以“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贏得發展活力與社會效益的“綠色發展戰略”,也要制定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經濟發展戰略”,更要制定以“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的“持續發展戰略”,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按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六項重要原則,在青海走出一條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子。

第三,要做好“加減乘除”。人類社會的發展實踐證明,通過制度、科技創新,制定政策法律,鼓勵全民共同參與,可以使“污水”“荒山”變成“綠水”“青山”,進而成為“金山”“銀山”,即通過生態價值提升實現經濟社會整體效益躍升,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走出一條適應青海特色發展的新路子是增強青海發展活力,推動脫貧致富、有效提高群眾收入水準,實現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目標的務實之舉。特別是要按照“保護者獲益、受益者補償”原則,建立健全跨區域、流域的多元長效生態補償機制,以更合理地平衡保護者與受益者的利益,使生産“綠水青山”和創造“金山銀山”的兩大分工群體的利益趨於公平合理,讓保護環境的人更有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加減乘除”的思想方法,不斷創新思路舉措,很好增強青海提升環境品質、維護生態安全的能力。

要善於做“加法”——在綠水青山上增加活力與動力,拓展空間。在生態環境中增加、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因素,讓青海的生態環境具有濃郁的文化屬性,打造生態文化品牌,發展生態文化産業;增加建設“綠水青山”活動的項目,以生態為核心,以生態為主題,以項目為載體,豐富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拓展青海生態文明建設開放度和深廣度。增加對“綠水青山”可持續化發展的投入,實現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化、戰略化、項目化、持續化和智慧化,從“生態佳”走向“網際網路+生態”和“生態+産業”的現代化生態發展之路;加強公民的環境意識,推進公民參與生態保護,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和宣傳,引導綠色生産、綠色消費、綠色採購,讓人民積極踐行綠色的生産、生活方式,把生態保護優先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要敢於做“減法”——減掉短期利益和不經濟行為。牢記青海發展的根本使命,穩步推進生態保護工程,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減掉“經濟發展近視症”,不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以長遠發展為目標,促進、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減掉對生態發展有消極影響的産業、企業與行為,減掉不利於生態保護的政策、制度,只有實現青海生態的合理、科學“減負”,才能為實施區域治理、培育生態資源提供更趨良好的大環境,實現“綠水青山”的生態保護與“金山銀山”的財富增值良性互動。

樂於做“乘法”——從多方借勢、借力,整合、聯動,合成最優效果。要積極謀劃發展思路,多方尋求政策支援,廣泛拓寬資金渠道,讓多方力量實現整合。要不斷凸顯、發揮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示範效應和引領作用,理順三江源保護機制、提升保護科學性,在其生態資源帶動下打造一批可吸納就業的旅遊、有機農牧等綠色産業,改善農牧民生活,讓群眾共用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紅利。大力調動農牧民生態保護意識,強化農牧民綠色發展理念,激發農牧民保護積極性和發展行動力,讓農牧民成為生態保護的主人,通過各地群眾、各部門一起發揮力量,共同構建、完善生態體系鏈條;可借助省外已有、相似的案例進行借鑒學習,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向而行的産業體系,依託綠水青山打造“生態+”的各類産業,例如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等。要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合作,以獲取生態發展的理論基礎與科技支撐平臺。

勇於做“除法”——除去“綠水青山”建設轉化過程中的不利因素,能夠動真格、出實招,從立法、政策、機制方面給予相關保障。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除了借助於市場機制之外,仍然需要環境經濟政策的運用,借助環境財政政策、環境稅費政策以減少市場機制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要加快建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長效機制,突出問題導向,系統出臺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並確保其順暢高效運作。特別是要將一些不文明行為上升到法治層面進行約束,制定明確領導幹部工作職責,依法治理、保護風景名勝區、水源地和生態敏感點,確保清除生態環境保護隱患。

應該説,青海蘊藏在“綠水青山”之間的經濟價值很大、很多,下一步青海的發展應該是保住“綠水青山”存量、加大“綠水青山”增量、倒逼經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高“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率。將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建設與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緊密融合,向綠色要持續發展的“紅利”,通過堅定不移的改革創新,把自身優勢顯現出來、挖掘出來,把它變成資産、資本、資金;青海的“綠水青山”更需要永久保護下去,但須激發創造歷史、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以資金來反哺生態、投資生態,建立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迴圈圈”的高度平衡,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的新路子。(作者:楊娟麗,單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