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你有福!哈民遺址小“淘”豬拜年啦

發佈時間:2020-01-21 22:44:05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這只從5500多年前穿越而來的小陶“淘”豬,萌態可掬、憨樸動人,帶著科爾沁草原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樸實熱情,給您送“豬”福啦——新一年,“鼠”你有福!

【視頻】“鼠”你有福!哈民遺址小“淘”豬拜年啦

這只從5500多年前穿越而來的小陶“淘”豬,萌態可掬、憨樸動人,帶著科爾沁草原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樸實熱情,給您送“豬”福啦——新一年,“鼠”你有福!

哈民忙哈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以下簡稱哈民遺址) 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境內,距通遼市城區50公里。該遺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已探明的核心區面積17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出土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現象之複雜極其罕見,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一處大型史前環壕聚落遺址。

哈民遺址全景照片

2010年的春天,哈民村一個王姓村民在牧羊時突然發現沙地上有一些陶器殘片。他用手往下挖,一個完整的陶罐顯露了出來。這一偶然的發現使得一座大型聚落遺址重見天日。自2010年開始發掘以來,哈民遺址已發掘面積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500多件,出土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

哈民遺址出土玉器

2011年,哈民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2016年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十大考古遺址公園”,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2月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哈民遺址保護展示館(攝影:王佐玉)

哈民考古遺址公園開園盛況(攝影:侯大明)

哈民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翻開了科爾沁地區已經塵封了5000多年、真實生動的歷史畫面。為了加強對哈民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將這一彌足珍貴、千載難逢的史前文化遺址和科爾沁歷史文化根脈保護下來,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建設了集遺址保護、文物展示、考古體驗、文化旅遊、生態保護“五位一體”的哈民考古遺址公園,于2016年8月19日正式開園,是迄今為止內蒙古及東北地區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史前村落遺址。

陶豬

在哈民遺址博物館館藏陶器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頭“小陶豬”,它是哈民遺址目前出土的陶器中唯一一件以動物為主體的文物。小陶豬整體呈黑褐色,全身長14.8釐米、寬9.9釐米、高9.9釐米,製作精美、造型古樸、體態豐滿、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是一頭被馴化前的小野豬形象,豬頭齊長,大眼睛、雙眼皮、雙目有神,四肢短粗,獠牙上翹,雙耳後背,憨態可掬,“圓滾滾”的非常可愛,給人很“萌”的感覺。豬腹內空,發現時裝有已碳化的植物種子殘留,推斷為當時的祭祀用品,由此可以推斷西遼河流域科爾沁地區生態環境以及哈民先人開始從原始狩獵向原始畜牧業轉化的端倪。

哈民遺址出土的陶器

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六畜之一,是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西遼河流域大量考古資料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這一帶已經形成並分佈著廣泛的群居聚落並有眾多人口。他們不僅從事畜牧、漁獵,而且已經開始經營原始農業,定居的農業經營則為豬的飼養提供了可能。在新石器時代,豬代表財富、多子、多福,這只小陶豬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已成為哈民遺址“鎮館之寶”之一,有“中華史前第一美陶豬”的美譽。

(視頻出品:通遼市委宣傳部、哈民遺址管理中心、中國網草原頻道,小豬原圖設計單位:清華同衡  部分素材來源:哈民遺址公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