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來的“小林書記”

發佈時間:2020-01-03 18:35:00丨來源:中國通遼網丨作者:周靜 沈慧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2018年5月13日,31歲的林萬梁遠赴千里之外的內蒙古科左後旗新營子住村扶貧。孤身一人,山高水遠,舉目無親。面對一片質疑而漠然的眼神,面對一片沉重而待開化的土地,林萬梁,這個“貧”,你要怎麼扶?

北京交通大學教師林萬梁到新營子村的第一天,就跟村裏人撒了兩個“謊”。

“別看我是大學生,我是在農村長大的!”

“我有女朋友,馬上就要結婚了!”

其實,從林萬梁爺爺那算起,到他這,祖孫三代妥妥的大學生、城裏人,從沒在農村生活過。至於女朋友,也是沒影的事,林萬梁還是個“光桿司令”呢。

為啥要撒謊?還不是怕村裏人覺得他不靠譜嘛。俗話説得好,“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然而這謊話沒什麼用。村裏人看看這個臉膛白凈,戴著一副眼鏡,説話斯斯文文的小夥子,還是直搖頭:“城裏來的小屁孩兒,能幹啥?”

……

2018年5月13日,31歲的林萬梁受學校委派,遠赴千里之外的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新營子住村扶貧,擔任“第一書記”,到任第一天就遭遇了尷尬。

孤身一人,山高水遠,舉目無親。面對一片質疑而漠然的眼神,面對一片沉重而待開化的土地,林萬梁,這個“貧”,你要怎麼扶?

從“象牙塔”到窮鄉僻壤

甘金南線公路蜿蜒著穿過新營子村,帶來遠方的消息。村部就建在公路邊上,前面是村子,後面是田野,一萬多平方米的大院子,空蕩蕩的。

晚上只有林萬梁一個人住在這裡,這讓他心裏發緊。屋裏沒有暖氣,又黑又冷,四處漏風。夜晚漆黑一片,是真正的“伸手不見五指”。

接他的村副支書楊景峰擔心這個“城裏小孩兒”害怕,一直陪著他,半夜才回去。第二天一早,楊景峰來村部敲窗戶,喊他去家吃飯。從此,林萬梁開始了吃百家飯的生涯。

來的第五天,他就遭遇了從未見過的沙塵暴。當那遮天蔽日的黃沙漫天湧來時,他才知道,前任扶貧書記臨走時送給他的那一袋子口罩是幹什麼用的。如果不戴口罩,連鼻孔都是沙子。

這裡跟他想像中的農村有很大不同。村民分小組散居著,有的人家距離村部十多裏遠。村民有因病返貧的,有負債的,有日子緊巴巴的……他們渴望脫貧致富,卻不知如何致富。

村裏土地不少,但種植方式和思想很保守,清一色的大玉米;距離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鎮不到30里,卻始終發展不上去。不管外界如何變化,這裡似乎不為所動。眼界窄,底子薄,沒有致富帶頭人,沒有集體意識。就像一塊堅冰,外來的東西很難滲進去。

林萬梁特別心急,恨不得把自己能用得上的資源全都拉過來。可是他來的時候,春播已經完成,一年的規劃基本定型,面對這樣的現狀,他無處著力。

他簽了一年合同。眼看時間過半,扶貧工作仍無太大進展。在最迷惘無助的時候,他開車在村公路上來回走,漫無目的。偶爾躺在草坡上,拍下藍天白雲的圖片,發到朋友圈。

“大草原真美,羨慕你!”北京交大的同事和學生都以為林萬梁來到了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好玩又享福,根本不了解他所經歷的困苦。

一天深夜,他鬧肚子,疼醒了,發燒,全身滾燙。狂風刮開窗戶,風沙涌了滿屋。手機沒有信號,與外界失聯。長夜漆黑,有那麼一刻,他甚至想,在這裡舉目無親,如果出了什麼事,都沒人知道。

工作在“象牙塔”裏林萬梁本可以不來的,也可以不用這麼辛苦。當時他已經被派往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委挂職。是他主動請纓,來到了新營子這窮鄉僻壤。

他帶著使命來了。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又怎能輕言放棄?

人生路雖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而且是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

一夜無眠。直到天空出現魚肚白,一抹霞光透過雲層,風沙退去,清新蓊鬱之氣充斥田野,林萬梁仿佛重新活了過來。

“我知道我要做的事特別難,特別難!但,我就是想挑戰一下!”林萬梁的心裏燃燒起一團火。

這時,他想起母親的一句話——感覺快要撐不住時,可以做一件平時想做,但又沒時間做的事。

他買了一把馬頭琴。既然來到蒙古族地區,就要學一學蒙古族特色的樂器。

當黃昏來臨,曠野裏響起悠揚的馬頭琴聲。那琴聲錚錚,他仿佛看到了長風大野中無懼無畏的蒙古馬,看到了蒙古族人穿越困境的極限意志與執著,看到了一個青年戰士的自我戰鬥,自我砥礪,自我攻伐……

他愛上了馬頭琴,也找到了與這片土地之間深情的聯結。

他靜下心來,開始讀書。《毛澤東選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伴著窗外的蟲鳴與風沙,挑燈夜讀,越讀越是敬佩。從偉人的思想光芒中,他汲取著力量,尋求著答案。

林萬梁一邊研究農村工作理論,一邊進行調研。漸漸地,他從一個農村工作的門外漢,通過理論聯繫實際,對新營子扶貧開發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

林萬梁敏銳地發現,整個甘旗卡鎮周邊鄉鎮普遍沒人種菜,就連馬鈴薯、白菜這些大路菜都得從外地高價購進。如果能夠把新營子村打造成一個蔬菜種植批發基地,實現“産、供、銷”一條龍,絕對是條發展的好路子!

衝破重重考驗,林萬梁迎難而上,他要讓這片撂荒的土地開出七彩!

與困難偕行,砥礪成長,才更快樂!他的心此刻就像大海。前方縱有狂風,縱有暴雨,大海始終就在那裏。

北京娃成了“小林書記”

村裏人最開始接納林萬梁,親切地稱之為“小林書記”,是因為他對困難老人特別親。

林萬梁第一次走進貧困戶陳德龍家,就震驚了。這哪像個家啊,黑洞一樣,水泥墻連大白都沒刷,屋裏只有一隻木箱,既當灶臺,又當桌子,米麵油都放在炕上。60歲的陳德龍非常瘦弱,坐在輪椅上,正吃力地做疙瘩湯。

“小林書記,房子漏雨好幾天了,咋辦啊?”地上到處積水,老人眉眼愁苦,淒涼不已。林萬梁的心刺痛了。他趕忙找來鐵鍬和掃帚,清理積水。

陳德龍原本勤勞能幹,可是前年冬天給弟弟家打玉米喂牛時,不小心被機械傷到了腰,癱瘓了。他的妻子早年就不在了,有個女兒在鎮裏讀高中,放寒暑假才回來。平時老人一個人生活,特別艱難。

林萬梁沒事就往這個小院跑,不是送米麵糧油,就是拎瓶酒,帶點熟食,幫老人修房掃院,像照顧老爹一樣。  

最令陳德龍感動的,是林萬梁開車拉他去旗裏做醫療鑒定,跑醫院,跑殘聯,終於辦下了殘疾證。林萬梁還聯繫愛心人士,給他讀高中的女兒捐款,捐助各種生活用品,解決了孩子上學的難題。

“我沒有兒子,這孩子就像老天給我派來的兒子一樣,我無以為報啊!”老陳提到小林書記,眼淚刷刷地淌。

貧困戶楊景軍的妻子患有多發性腦梗,兩年前昏迷成為植物人。沒想到去年楊景軍也患上了重病,家裏一貧如洗。林萬梁來了之後,給他家申請了20隻扶貧基礎母羊,1頭基礎母牛,北京交通大學師生還給他家又捐助了2隻母羊。 

林萬梁管楊景軍叫“二叔”。二叔家的窘境,讓他吃睡不香。二叔有個心願,就是把在四平工作的女兒調回來,這樣也能照顧家裏。這件事情特別難辦。又是小林書記,一趟趟跑相關部門,請領導批示,費盡心力,終於把這事辦成了。今年九月份,二叔家雙喜臨門。不僅女兒被調回來,到甘旗卡鎮上班,而且出現奇跡,植物人二嬸竟然醒了,會笑了!一家人欣喜若狂,直念小林書記的大恩。

林萬梁就這樣一趟趟往返在旗政府與新營子村之間,給村裏的貧困戶爭取扶貧資金和各種項目,每天光是路橋費就得搭好幾十元錢。甘旗卡鎮鎮長知道了這件事,把自己的月卡送給林萬梁,讓他每個月節省了五六百元。小汽車後車蓋被刮破了,一年多也沒去修,用一條膠帶紙粘著,他是真沒時間去修車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林萬梁為鄉親們爭取的扶貧資金和項目全部到位。現在楊景軍家的羊已經下羔,賈廣傑家又新買了牛羊,達到100多只,村裏有三十多戶都開始養羊,初步形成養殖規模。去年10月,村裏14個貧困戶全部脫貧。

去年春節,鄉親們要賣羊,一隻羊1200元錢左右。林萬梁覺得太便宜了,琢磨著怎麼能幫他們賣上好價呢?他輾轉反側,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內蒙古的羊肉不是有名嗎?往北京城裏賣啊!林萬梁在網上註冊了“小林的羊”向北京的朋友大力推薦,朋友試吃之後讚不絕口,紛紛下單搶購。一時之間,“小林的羊”供不應求。他建議村民把羊肉分割成小塊,分塊包裝,貼上“小林的羊,綠色無污染”的標簽,平均1隻羊能賺到2千多元錢,比賣整只翻了一倍。

鄉親們特別興奮,楊景軍更是眼含眼淚,打心眼兒裏感謝這個來自京城的“侄兒小子”,過日子的勁頭更足了。

村裏的這些貧困老人,林萬梁都當成自己的親戚長輩一樣。他不只是要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還要讓他們有“造血”功能,真正拔掉窮根兒!就算有一天他離開了新營子村,他也要讓鄉親們有能力繼續過上好日子!

這個“北京娃”的赤誠與實幹,捂熱了新營子村民的心,成為挂在村民口頭上的小林書記。如今小林書記不用提前打招呼,無論推開誰家的門,都能坐到炕頭上吃飯,鄉親們當他是自己家孩子回來了一樣。

新營子打開了新天地

林萬梁沒想到,他在這裡遇到的最大阻力,竟然來自於村民對新鮮事物的抵觸。

為實現“一村一品”的長遠規劃,今年年初,林萬梁找到郭相久、孫德志等幾名頭腦比較開明的村民,組織成立思源種植合作社。這個名字是林萬梁起的,顧名思義,就是讓村民們飲水思源,不忘黨恩。

接下來,他開始籌辦今年的重頭戲,馬鈴薯試驗田。

他從旗農牧業局爭取到了滴灌扶持項目,給村民省了一萬多元錢。隨後又跟北京交通大學簽了一筆訂單,村民種植的馬鈴薯有多少收多少,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本來這是一件大好事,可讓林萬梁意外的是,全村三百多戶,只有寥寥十幾戶村民同意種馬鈴薯。其中還有幾戶猶豫不決,即使林萬梁出錢買馬鈴薯栽子,他們也還是選擇退出。

最終,還是林萬梁勸動思源合作社的農民出了120畝地,項目才得以繼續。

林萬梁墊了5萬多元錢,買來馬鈴薯栽子,又請科左後旗嘉禾蔬菜合作社的技師前來指導滴灌、敷膜。栽馬鈴薯時,不時有村民來看新鮮景兒。

馬鈴薯是栽下去了,可仍困難重重。馬鈴薯屬於經濟類作物,不同於玉米,必須勤澆水,四五天一次,可村民仍按照種玉米的方式,一個月才澆一次水,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的生長。而到了該鋤草時,誰也不來。

林萬梁氣得不行,説誰誰不聽。頂著烈日,他一個人跑到地裏去拔草,堅持著,皮膚曬破了皮也不吭聲。幾個村民看城裏來的小林書記為他們吃這麼大苦,不知説啥好,一個接一個地來了,開始跟著拔草。“人家一片心掏給你,咱不能寒了人家的心!”

幾經波折,趕到十月,這片差點被遺棄的馬鈴薯地迎來了豐收。北京交通大學履行訂單,之前協議時定的是每斤0.4元,現在則以市場價每斤1.1元的價格收購。林萬梁算了一筆賬,120畝地如果種玉米,畝産1000斤左右,毛收入8萬元,凈利潤4萬元;種馬鈴薯,畝産2000多斤,毛收入26萬元,凈利潤13萬元。現在看,一年頂兩年,效果非常不錯!

 這個成績來得何其艱難!但林萬梁卻非常遺憾。按照農業技師的測評,他們的馬鈴薯如果精心呵護,種植得法,完全可以達到畝産5000-7000斤,屆時這120畝馬鈴薯凈利潤可達60多萬元!那將會多麼可觀!

村民們高興的同時,又後悔,又自責。林萬梁也百感交集,他不能苛責這些村民,只能通過事實來説話。

“以前不敢想,現在特別踏實,覺得有主心骨了!想的是咋把馬鈴薯種好,明年甩開膀子幹!”經過這一年的磨礪,年輕黨員孫德志也開闊了眼界,認識到了以前的局限,他特別感謝小林書記,讓村民看到了振興的希望!

林萬梁雙管齊下。除了種馬鈴薯,他還嘗試扣大棚,種植各種綠葉蔬菜,高效利用土地。申請大棚項目走程式需要時間,林萬梁等不及了。錢要是不及時到位,錯過了春播,就耽誤了一季,這一年就白白浪費了,怎麼辦?他不能等!他特意打電話做母親的工作,“這11萬,咱家給墊上,對咱家來説就是一筆錢,對鄉親來説是一輩子脫貧的大事,兒子保證能行!”母親被兒子滾燙的心打動了,同意墊資。小林滿懷感激,他和老鄉的春天要來了!

大棚蓋起來了,種上了香瓜、大葉生菜、香菜、油菜、菠菜……還有本地特産沙蔥,沙蔥營養價值比較高,也很稀少。小林再次跑銷路,聯繫了當地博王大酒店等多家酒店、飯店,達成常年供應協議。

從最初對農村一無所知,到現在頭頭是道,一年半來,林萬梁有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對他來説,新營子村是他重新認識中國,認識世界的起點。他從來沒有這麼徹底地,與中國最基層的百姓産生過這麼深刻的接觸,乃至於血肉相連。

隨著林萬梁扶貧計劃的全面展開,一件事情不可避免地被提及,那就是一旦合同到期,他就得回北京了。聽到消息,村民慌了,小林書記是他們的主心骨,不能走啊!

那天夜裏,林萬梁也一夜未眠,內心陷入天人交戰。他非常想回北京,那裏有他的家,他的學校,他的親朋。可是,如果他走了,剛剛種下的火種會不會熄滅,鄉親們怎麼辦?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有可愛,有可氣,但更多的是責任……想著想著,他再也睡不著了,一路趕往火車站,悄悄地回到北京,説服父母,跟學校又續簽了一年合同。

這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小林書記不走了!這意味著他還要繼續在這裡“吃苦受罪”。鄉親們再一次被感動得眼眶發紅。

今年十月,因為扶貧蹲點,林萬梁沒能與同事們一道,參加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師方隊,在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閱兵式上接受習近平總書記的檢閱。這是他畢生的遺憾。但他身在農村,用新營子村的豐收與父老鄉親的笑臉,為祖國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禮。

把心永遠留在新營子


入夜,紛紛颺颺的大雪覆蓋了科爾沁。郭相久特意讓媳婦多炒了倆菜,找來小林書記,坐在熱炕頭上。

“我就不明白,你從北京來這兒受苦,圖個啥?”郭相久端著酒杯,這個不擅言辭的鄉下漢子眼睛濕潤了,“沒有你,咱村沒有今天,我敬你!”

林萬梁也喝醉了,他的一席話,像是説給郭相久,又像是説給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青年人要向基層流動,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用我的微網志力量使身邊鄉親發生一些變化的同時,自己也發生聊變化。這個變化可能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非常可貴,是質上的。如果沒有一點點的變化積累,永遠也産生不了大的變化。開拓者一般都比較難,容易被拍在沙灘上,但我願意做這個開拓者。”

“咱們村現在一切都正在打開局面,明年的規劃也特別清晰了。等我回京後,咱們這有啥事,只要找到我,我義不容辭!這是我的第二個故鄉啊!”

“好兄弟!這兩年苦了你!你也該回北京去了,找個好媳婦,別耽誤了人生大事……”

灶膛裏的爐火發出“劈啪”的響聲,雪花瀰漫在天地之間,將新營子村的夜映照得半明半暗。鄉親們和他們小林書記堅信,當明年東風吹來,綿延的綠意躍出田野,新營子的未來定會巍然升起……

(文:周靜、沈慧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