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助殘服務是殘聯組織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下,創新工作方式的重要探索,是提升殘聯組織服務能力的有益嘗試,更是聚合社會助殘資源、為更多殘疾人提供優質服務的機制創新。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殘疾人聯合會創新助殘模式,以全旗重度殘疾人為助殘服務對象,以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為幫扶性就業對象,組建奈曼旗居家助殘服務中心,自今年6月份,旗殘聯調整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採取在大沁他拉鎮及東明鎮先試點,總結經驗做法基礎上,以點帶面,在全旗全面推行居家助殘服務,目前已形成輻射全旗16個蘇木鄉鎮場街道、363個行政村(分場)、9個社區的龐大服務網路。
團隊組建,為殘疾人打開一扇新窗
關心殘疾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殘疾人是弱勢群體中的特殊群體,由於自身能力的限制,他們在生活保障、康復護理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困難,著眼于讓本地區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惠殘政策,切實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借鑒北京通州區殘聯經驗,結合區域實際,奈曼旗殘聯實施了居家助殘服務扶貧項目,通過“殘幫殘”的機制,重點幫扶老殘一體、五保家庭、孤寡老人和兒女不在身邊確需日間照料服務的失能老人,最終實現“改善項目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增加項目團隊成員殘疾人收入”的雙贏。
9月26日,由奈曼旗殘聯牽頭,12349便民為老服務中心重點打造的“‘愛心萬家’奈曼旗殘疾人居家助殘項目”在東明鎮正式啟動,啟動儀式上簽訂了“奈曼旗居家助殘項目購買服務合同”與“居家助殘服務項目勞動用工協議”。
奈曼旗居家助殘服務扶貧項目以殘聯購買服務形式,依託奈曼旗12349便民為老服務中心,吸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殘疾人(或其監護人),旗內定點康復機構工作人員、本轄區內鄉村家庭簽約醫生以及社會助殘組織、社會助殘志願者為服務團隊,組建奈曼旗居家助殘服務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服務對象提供優質的居家服務。項目實施初期居家助殘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知識科普、醫療衛生問診服務、理髮助浴服務、家庭無障礙服務。
技能培訓,為殘疾人拆除就業藩籬
“都坐好了啊,今天咱們進行對理髮的基礎培訓,希望大家都認真聽,認真記……”奈曼旗12349便民為老服務中心的負責人李美榮這幾天可是忙得不可開交,日常的對殘疾人進行培訓已成為今年服務中心的常規工作。“咱們服務隊包括幹活的服裝,使用的工具,一些簡單的量血壓、測血糖的儀器,這些我們都進行了統一配備,所有的隊員都是經過統一的培訓,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繳納商業保險,然後再上崗。”李美榮介紹説。
通過居家助殘服務項目的建設,全旗建立起旗鄉村三級助殘服務網路和管理體系,以蘇木鄉鎮場為單位共組建14個助殘服務團隊,輻射全旗363個行政村、784個自然村。根據服務半徑的大小和服務對象的多少,確定每個服務團隊成員中需要吸納安置就業的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或其監護人5至10人不等,預計全旗服務團隊成員達到200余人,其中可直接吸納安置就業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或其家庭成員90人,各類社會服務組織和康復機構專業志願者服務人員50人,殘疾人家庭簽約鄉村醫生100人。每人每年基本勞務費6000元以上,並實行服務團隊成員年度績效考核獎懲激勵機制,多勞多得,優勝劣汰,動態管理。
一直以來,奈曼旗殘聯依託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設電子商務、美容美發、廚師面點、盲人按摩等培訓項目,在保證培訓品質的同時,使很多殘疾人培訓機構從草根走向專業。
居家服務,為殘疾人建造陽光家園
家住新鎮沙日達冷村的王胡軍今年42歲,先天患有腦癱和小兒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一直以來依靠哥哥王顯軍照顧。今年夏天,“居家助殘”服務隊來到王胡軍家,專門為王胡軍這類殘障人士提供服務,志願者們輪流到府和王胡軍聊天,為他家打掃衛生,帶他外出散步,這讓哥哥王顯軍頗有感慨:“真的特別感謝服務隊,對我弟弟來説,是他們讓我們的生活有陽光了,這個社會也更有愛了。”
王胡軍只是居家助殘服務受益人群中其中的一戶,在白音他拉蘇木白音他拉村,患有精神疾病的高玉堂,在家摔打生活用品已是常態,家裏常常是破亂不堪,家人的照顧總是事倍功半,令人嘆息。“居家助殘”服務隊到高玉堂家後,進行了打掃衛生,還送去了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這讓高玉堂的家人感激不已。
自“居家助殘服務”全面鋪開以來,12349便民為老服務中心累計培訓團隊成員208余人次,到府服務459戶,直接吸納安置就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90人,出動車輛出20次,人工80人次,發放服裝97套。建立了13個居家助殘服務管理站,做到一間小屋、一塊牌子、一張桌子、一台洗衣機、一個衣櫃(檔案櫃)——“五個一”標準,為每個站點建設提供洗衣機、檔案櫃、清潔工具等,員工守則、服務站物品管理制度、服務站成員工作職責、服務站站長職責、團隊成員管理制度等圖板上墻,確保了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全面鋪開“居家助殘服務”過程中,各服務站的隊員們功不可沒,他們認真履職,兢兢業業,把溫暖傳送到了每個服務家庭。
新鎮服務站隊員郎彩華因丈夫殘疾不能完全自理,已經5年的時間不能幹木匠活賺取收入了,也因此全家人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居家助殘服務扶貧項目實施後,郎彩華走上了服務隊員這個崗位,每個月500元的工資雖然不多,但也能貼補家用,有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和收入,脫貧致富就有了保障。“新鎮哪有需要搞衛生我們就去,都是自理不了才需要我們照顧,都和家裏人一樣照顧。”郎彩華幹活勤快,不怕臟不怕累,受到了服務對象的一致好評。
“我本身就是名殘疾人,我也深知殘疾人需要社會的關心幫助。”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的楊佔生,一心想為和自己一樣的殘疾人做點什麼,得知居家助殘服務項目,楊佔生“自告奮勇”通過申請,加入到了居家助殘服務的這個隊伍當中。“以前我接受了很對愛心人的幫助,現在我就是想出一份力,繼續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楊佔生感動至深。
通過奈曼旗居家助殘服務扶貧項目的有效落實,生活在農村牧區的老殘一體、五保及“留守”老人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基本的日間照料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尤其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失能老人和殘障人士的居家生活環境和品質得到了改善。同時,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得到就地安置就業,實現了穩定增收,不僅為殘疾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和後顧之憂,幫助更多的殘疾人樹立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進而更加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全社會形成理解、尊重、關心、關愛殘疾人,支援殘疾人事業的良好社會風氣。
(文: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