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資訊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提出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我國正面臨從“數據大國”向“數據強國”轉變的歷史新機遇。自然資源大數據是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重要內容,自然資源大數據應用發展是新時期自然資源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在日前召開的中國資源大數據2019年學術年會暨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大數據分會成立大會上,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程利偉就中國資源大數據的發展談了自己的看法。
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為大數據開發應用創造了機遇
據程利偉介紹,新中國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先後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遷。一是從1949年至1998年,持續了近50年的分散管理階段;二是從1998年至2018年,這20年處於“部分集中”管理階段;三是以自然資源部成立為起點,初步形成“總體集中+部分協同”的管理格局。
他所説的自然資源,指的是行政管理的範疇。按照自然資源部的“三定”規定,其管理範圍包括土地、礦産、森林、草原、濕地、水和海洋七大類自然資源。按照空間分佈情況,程利偉把它分為陸域資源、海域資源和域下資源三大類。其中,陸域資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濕地和水流水域;海域資源包括海洋、海島和海岸帶;域下資源包括礦産、地下水、地熱能、地下空間等。
從性質上看,陸域資源屬於顯性資源,海域資源屬於半顯性半隱性資源,域下資源屬於隱性資源。在這三大類資源中,水是一體的、聯通的、動態的,在不同空間又表現為不同物態的資源。
從管理方式看,土地、礦産、海洋屬於資源、資産、産業全鏈條管理(包括相關的地勘和測繪行業管理),森林、草原、濕地由自然資源部直接負責資源調查評價和確權登記,其他通過國家林草局進行間接管理;而對於水資源而言,自然資源部則只負責資源調查評價和確權登記管理,其他相關事項的管理主體是水利部。因此,程利偉把後兩種情況稱為部分協同。他認為,這是一個三維立體、各類資源交叉重疊、管理體系錯綜複雜的大系統。在這個系統之上,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大數據技術的開發應用大有可為。同時,也為大數據技術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
自然資源管理迫切需要大數據分析應用的支援
自然資源部肩負著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兩統一”職責定位將為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約束我國自然資源管理領域存在的所有者不到位、系統性不強、重開發輕保護和職責交叉重疊、空位不到位並存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制度前提;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則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能。
原國土、海洋、測繪、林業等部門為積極響應國家大數據戰略,多次發文推進本部門大數據發展,並圍繞國家有關大數據的頂層設計,從工程實施、行業應用、産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具體行動。自然資源部成立後,長期以來制約自然資源各專題數據在部門間流動、共用的體制障礙得到破除,與自然資源相關的土地、礦産、海洋、測繪、森林、草原、水、地質調查等數據亟待整合。自然資源數據當中,以結構化數據為主的政府數據資源(包括業務數據和調查數據兩類)、以半結構化數據為主的物聯網數據和以非結構化數據為主的網際網路數據資源,彌散分佈在政府、市場與社會公眾中。大數據的優勢在於能夠顯著提升政府部門、企業與公眾數據資源相互間的開放度、關聯度、共用度。通過整合多源、海量的自然資源數據及其相互關聯的數據,推動自然資源管理從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轉變,從權力治理向數據治理轉變,從公共事務服務向公共數據服務轉變。
資源大數據分會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工作
作為自然資源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團體,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凝聚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是在國內外集自然資源理論研究、學術交流、科學普及、人才培養、國際交往和成果轉化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學術平臺,每年召開全國性的學術年會和各種不同類型的專題會議,不斷推出高品質的研究成果,已經為自然資源系統進行戰略決策和管理實踐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服務,並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對此,程利偉呼籲,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以及領域內專家學者應一如既往地關注自然資源管理,積極參與自然資源工程建設和科學研究,為自然資源事業改革和發展發揮聰明才智,貢獻科技力量。同時,他也希望大家能夠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原標題:數據驅動 自然資源治理走向精準化——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程利偉談自然資源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