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頒獎儀式同時舉行。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以及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為“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獲獎作者頒獎(左三為頡元芳)
其中,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畫家頡元芳創作的水彩畫作品《遠方》以獨特的藝術語言、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特徵脫穎而出,榮獲全國唯一的“中國美術獎”水彩畫金獎,實現了內蒙古美術作品“中國美術獎”最高獎零的突破。
頒獎典禮結束後,頡元芳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難掩激動,她表示,中國美術獎是自己心目中非常神聖的獎項,意義重大,這次獲獎感到十分興奮和高興,回顧多年來的辛勤付出,終於得到了這樣豐碩的成果,也非常感慨。
“草原是我創作的源泉”
頡元芳獲獎的畫作《遠方》描繪了身穿蒙古族傳統服飾的一男一女,他們站在遼闊的草原上眺望遠方,晨光映照在他們的臉上和身上,背後是壯美的草原和蜿蜒流淌的河流,整個畫面凝練厚重,體現了蒙古族人民堅強、深沉、內斂、淳樸的情感,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嚮往。
頡元芳説:“我生在草原、長在草原,對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有著深厚的情感。草原是我情感的表達,是我創作的源泉。草原是壯美、博大、寬廣的,草原人是深沉、內斂、堅強、勇敢、真摯、醇厚的,無論是風景畫還是人物畫,都傳達了我心目中的草原,表達了我對這個地方和這個民族的熱愛。”
據介紹,從開始構思到反覆修改,再到最終定稿、畫出成品,頡元芳花了近一年時間來完成這幅《遠方》。經過長期在現實生活中的尋覓、發現、體驗、積澱,這幅畫是妙手偶得的“偶然”,更是長期積累的“必然”,藝術地表現了內蒙古草原民族的人文情感和真實的生活狀態。
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孟顯波在評價這幅畫作時表示:“頡元芳的作品構圖飽滿,衝擊力強,有強烈的史詩感、雕塑感,體現了作者對蒙古族生活、文化的深刻感受和獨特理解。”
頡元芳在頒獎儀式現場
“中國美術獎意義重大,不是我一個人能實現的”
“中國美術獎意義重大,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要感謝許許多多人的支援和付出。”談及獲獎後的心情,頡元芳的話語裏充滿了感恩。
頡元芳説,家人多年來的支援為她打造了堅實的後盾,使她得以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繪畫創作;內蒙古師範大學水彩畫專業碩士生導師奧迪和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藝委會主任陳堅兩位師長,一位從本科開始教授水彩畫,為她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位則在她繪畫轉型的關鍵時刻給予了重要的指引,使得她能夠在短短數年間將自身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和美協高度重視美術事業發展,積極為美術家們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助力實現自我提升和發展……
頡元芳説:“這就像一個很大的團隊,為了同一個使命在共同奮鬥,雖然拿獎的是我,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是不可能實現的。”
頡元芳作品《遠方》
“藝術就是畫家的生活,是要用一輩子去做的事兒”
榮獲中國美術界最高獎,頡元芳興奮、鼓舞,卻並不滿足,她説,此次獲獎是對自己的一個肯定和鼓勵,但並不是終點,接下來還要繼續畫畫、繼續提升、繼續前行:“對於一個畫家而言,藝術就是生活,是一輩子的追求。”
從獲獎的喜悅中平靜下來,頡元芳開始思考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之前一段時間主要關注畫面的表達和內心情感的抒發,沒有過多關注水彩自身的美感,接下來想要進一步研究和發掘,兼顧畫面表達和水彩語言,提升這種藝術形式的美感和魅力。”
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和內蒙古藝術學院副教授,頡元芳一直致力於在創作和教學中取得平衡,她説,教學是互相提升的動態過程,老師在不斷提升進步的過程中産生新的想法和理念,並傳授給學生,“就好像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努力,一起前進,一起提升”。
提及內蒙古美術的發展前景,頡元芳表示前途不可估量:“內蒙古發展水彩畫有著很好的基礎,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都開設了水彩專業,水彩繪畫人才基數很大,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只要大家努力,內蒙古的水彩事業前途不可估量。”
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頒獎儀式現場
“中國美術獎”是中國美術界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家級最高獎,每屆獲獎作品是從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簡稱全國美展)中産生。第三屆“中國美術獎”評獎工作于11月14日在京結束,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中國美術獎”評審委員會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獎提名作品中評出“中國美術獎”作品39件,其中金獎作品9件、銀獎作品13件、銅獎作品16件。
全國美展是我國歷時最久、規模最大、參與範圍最廣、作品種類最多的國家級綜合性美術大展,也是我國文藝界少有的每五年才舉辦一屆的文藝盛事。本次“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集中展出十三個分展區精心推舉的573件作品,其中37件為第三屆“中國美術獎”獲獎作品。評委們本著堅持“公平、公正、透明”和寧缺毋濫的原則,認真遴選出金獎作品9件、銀獎作品14件、銅獎作品14件,展覽將展出至2020年1月14日。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