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貫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2019年,自然資源部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努力形成制度性成果,推進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的健全和完善。
“禁止偽生態、實損害工程,杜絕盆景項目、形象工程;堅決禁止借海洋生態修復變相實施圍填海、非法佔用海域。”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全面部署推進渤海生態修復工作,將提高項目實施的科學性置於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強調按照保證生態安全功能、突出生態系統功能、兼顧生態景觀功能的次序,找準突出問題,遵循自然規律,合理確定修復對象和任務,科學選取技術模式。目前,三省一市(山東、河北、遼寧、天津)均按照“一灣一策、一口一策”要求,全部完成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方案編制工作,海洋生態修復工作逐步推進。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普遍聯繫、相互依存,其生態修復核心就是要使生態系統恢復自我運作。2019年,在推進工作實踐中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然資源部以改革的姿態、務實的風範,紮實地推進了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地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等工作。一方面,著力完善監管體制,嚴禁以建設礦山公園為名大搞“盆景”建設;另一方面,鼓勵各地積極探索,以政策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及時總結推廣經驗,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治理新模式。相關省(市)大力開展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湖南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礦種分類施策,實施精準治理。安徽省改變以往“削坡降隱患,平整加復綠”的簡單治理模式,注重生態修復的整體性和協同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綜合設計,系統修復,增強生態修復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10月25日,自然資源部在安徽淮北召開部分省市礦山生態修復暨採煤沉陷區治理座談會,部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再次強調要堅持科學修復,尊重自然規律和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分類開展生態修復,恢復生態系統自我運作、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能力,再造綠水青山。自然資源部還要求,吸引各方力量參與,遵循市場規律,體現經濟規律,完善激勵政策,既要有財政資金引領,更要吸引社會資金和公益基金投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在自然資源部的指導下,各地在建立激勵機制、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比如:河北省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政策,明確在責任主體滅失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對適宜復墾的礦山廢棄地,新增耕地可用於佔補平衡,指標收益可用於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礦山廢棄地復墾後所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可調劑到異地使用等。重慶市利用廢棄礦坑消納建築棄渣的方式,同時解決了建築棄渣消納困難及廢棄礦山治理修復資金短缺問題,並努力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髮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整合可行的優惠政策,積極吸引社會投資。
為推進成功經驗形成制度性成果,自然資源部起草了《關於建立激勵機制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此文件遵循“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産使用權等激勵機制,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開髮式治理、科學性利用的模式,旨在解決我國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多、現實矛盾多,“舊賬”未還、“新賬”又欠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遏制礦産資源過度開發引發的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法治利劍不可或缺。為此,自然資源部表示,在未來的《礦産資源法》修改中,要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完善礦山生態保護修複製度,統籌處理好與《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制度的關係,推進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礦業高品質發展。
(原標題:自然資源部在實踐中探索總結:穩步推進生態保護修複製度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