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建起群眾家門口的“綠色銀行”

發佈時間:2019-12-05 20:40:0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科左中旗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主題教育中,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針對地多綠色少、有林效益低、有樹人不富等問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之路,走好産業綠色化和綠色産業化之路

什麼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哪些直接關係著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質?哪些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過梳理匯總、綜合研判、合併同類項,“生態”“綠色”兩個詞跳入眼簾,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一條條、一項項群眾期望不約而同的躍然紙上。

主題教育中,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針對地多綠色少、有林效益低、有樹人不富等問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之路,走好産業綠色化和綠色産業化之路,通過全力實施“31111”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重大戰略工程,真正把林業産業發展作為優化生態環境、助推群眾增收的有效途徑。

荒地披綠裝,生態好起來

初秋,驅車行駛在通往科左中旗舍伯吐鎮的縣道上,道路兩側草木葳蕤、綠意盎然;頭頂的蒼穹,碧空如洗、高遠通透。“原來,這一片都是光禿的,也沒人種地,不知道是用來幹個啥的!一到開春,滿天飛的沙子,對面都看不見個人。”舍伯吐鎮布敦毛都嘎查的吳哈斯巴根指著一片長勢正旺的沙棘林説。

隨著科左中旗重點實施了建設高效節水糧食生産功能區300萬畝、退耕還林100萬畝、退耕還草100萬畝、發展特色種植基地100萬畝、肉牛養殖規模達到100萬頭“31111”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重大戰略工程,當地全力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扶貧新機制,注重把生態扶貧建在産業鏈上,走出了一條具有科左中旗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産業模式,貧困村由107個減少至24個,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30.6%下降到1.78%,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持續改善了生態環境。

通過著力完善“林業發展”“生態補償”機制,科左中旗不斷加大貧困地區項目資金傾斜支援力度,鼓勵支援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態經濟林及果樹經濟林,完成人工造林28萬畝,發展生態經濟林15萬畝、果樹4萬畝、景觀經濟林5萬畝,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使貧困群眾吃了上生態飯,實現了百姓富與生態美“雙贏”。

 image.png

科左中旗機械種植沙棘

果子挂枝頭,農民富起來

九月末,陣陣微風載著一絲秋意,輕輕拂面,帶著黃土厚地的饋贈,伴著清風甘露的滋潤,科左中旗希伯花鎮的錦繡海棠紅了,一株株、一串串,紅彤彤地挂在枝葉間、壓彎了枝頭,映紅了這喜人的九月,照亮了鄉間那黝黑的土地,甜蜜了老百姓的心坎。

 image.png

科左中旗希伯花鎮成熟的錦繡海棠挂滿枝頭

“同樣是栽樹,但是栽什麼樣的樹,造什麼樣的林,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科左中旗林草局副局長楊明海説。“栽什麼”才能既讓生態好起來,還能讓百姓富起來,真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落地,是全體林草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實施百萬畝退耕還林工程中,科左中旗始終注重生態産業化發展,調整林中結構,大力發展以沙棘為主的生態經濟林、以錦繡海棠為主的果樹經濟林、以樟子松為主的景觀經濟林,同時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積極培育不老莓、文冠果等本地特色經濟林,努力實現鎮鎮有精品、村村有特色。百萬畝項目達産期後,每年將為百姓增收50億元。

勞務輸出忙,脫貧快起來

科左中旗通過傾力打造“沙棘之鄉”“海棠之鄉”名片,積極探索“以林促農,以林促經、靠林脫貧、興林惠民”新模式,重點規劃實施了以沙棘為主的50萬畝生態經濟林、以錦繡海棠為主的20萬畝果樹經濟林,積極推廣“深秋紅”大果沙棘品種,畝均産值可達3000元以上,並建設以沙棘果漿、果粉、果油等為主要産品的沙棘精深加工基地,聘用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用工2—3名,輻射帶動全旗85%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戶均增收4800元以上。

為讓貧困戶早日脫貧,科左中旗實施“四選機制”,即選派優秀的林草系統幹部到貧困村任駐村,選聘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任生態護林(草)員,選擇貧困地區重點發展林業産業,優選重點項目助力脫貧,讓貧困群眾致富有人幫,政策有人講、發展有項目、脫貧有政策,從“腦袋”到“口袋”真真正正富起來。

 image.png

科左中旗開展建檔立卡貧困護林(草)員現場培訓班

科左中旗通過利用京蒙幫扶資金,指導幫扶全旗18個蘇木鄉鎮、4個國有林場建成生態扶貧産業園苗木繁育基地14個,建設面積達到2640畝。目前,全旗已累計選派林草系統駐村幹部54名,在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符合條件的生態護林(草)員1269人次,現已發放護林員工資52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