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貧•尋道|"全球最佳減貧案例"科左後旗生態建設推動綠色扶貧

發佈時間:2019-11-27 17:37:25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20世紀70年代,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地區的土地80%沙化,老百姓叫苦連天。如何扭轉生態惡化趨勢?如何將生態資源轉換為經濟資源?當地政府絞盡腦汁想出了六大獨門秘籍……

【視頻】4分鐘MG動畫帶你走進科左後旗生態扶貧案例

全球荒漠化正以每分鐘23公頃的速度蔓延

地球上每七個人中

就有一個生活在黃沙漫天的世界裏

20世紀70年代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的土地80%沙化

老百姓叫苦連天

如何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

當地政府絞盡腦汁相出了六大獨門秘籍

在沙化地帶人工造林

裁植楊樹或樟子松形成鎖邊林帶

逐步恢復林草植被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

在草牧場和天然林破壞嚴重區域實時封禁保護

讓退化草牧場和天然林修養生息 自然恢復

在不宜進行人工造林的區域採用飛播造林種草

用飛機將林草種子撒播在宜林荒山荒沙上

達到防沙治沙的目的

對沙化嚴重耕地實施退耕還林

實行“兩行一帶”造林

形成植被恢復帶

實施全域全年全時禁牧

引導農牧民退牧還草 種草還畜

使生態系統修復與舍飼養牛相結合

在沙漠原始森林系統、濕地草原生態系統集中地區設立自然保護區

為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提供有效保護

科左後旗人把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産業和群眾減貧致富有機融合

沙漠從此變良田

2019年5月15日,“2019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在義大利羅馬舉行,會上公佈了從來自30多個國家的820個案例中評選出來的“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第一批24個入選案例,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的“生態修復促扶貧”案例入選首批“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10月16日,2019中國扶貧國際論壇在京舉行,圖為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正式啟動(攝影:中國網記者 孫宇)

2019年10月16日,2019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110個“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名單全部揭曉,來自13個國際組織、30個國家的200多位中外嘉賓齊聚一堂,就中國減貧經驗對世界減貧治理的啟示、促進世界零饑餓零貧困的中國方案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以共用精神推動減貧和發展領域的合作,分享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會議現場,播放了“減貧·尋道——內蒙古科左後旗生態建設推動綠色扶貧”動畫視頻,獲得與會國內外嘉賓廣泛關注、點讚。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與獲獎案例代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委書記劉士海合影(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于2018年5月23日正式啟動,由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聯合發起,面向全球關心扶貧的組織和個人徵集原創優秀減貧案例,旨在以案例為載體,推廣分享國內外減貧成功實踐。在第一屆“全球減貧案例有獎徵集活動”的成功舉辦基礎上,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已經正式啟動,面向全球關心扶貧的組織和個人公開徵集,徵集時間:2019年10月16日-2020年3月31日,將於2020年擇期發佈約100個優秀案例,所有發佈案例將用於全球範圍內推廣分享。

昔日漫漫黃沙 今朝綠意盎然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沙地,橫跨內蒙古、吉林和遼寧三省區,總面積518萬公頃,其中52.7%位於通遼市。由於生態體系失衡,這裡的土地沙化率一度高達80%,是全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之一。

上世紀70-90年代,科爾沁沙地土地沙化率一度高達80%

科左後旗位於科爾沁沙地東南部,是科爾沁沙地的主要組成部分,1977年全旗沙化土地面積達1688萬畝(約合113萬公頃)。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科左後旗已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沙地治理項目區內糧食單産增幅最高達81%,牧草單産增幅最高達50%。近10年來,黃沙漸漸不再肆虐,乾旱、洪澇、風沙等自然災害得到有效遏制。

據了解,科左後旗採取了人工造林、封禁保護、飛播種草、退耕還林、禁牧舍飼等措施,因地制宜栽種樟子松等鄉土樹種,在不易進行人工造林的宜林荒山荒沙區域使用飛機播撒林草種子,對於天然森林草場破壞嚴重的地區實施封禁保護,令其休養生息、自然恢復,同時引導農牧民轉變經營方式,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減輕草原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左後旗採用飛播種草方式治理沙地

與此同時,當地還在沙漠原始森林生態系統、濕地草原生態系統集中地區設立了17處自然保護區,佔全旗總面積的11.8%,9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典型的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物種總數增加到709種。

各環節齊抓並舉 沙地添綠樹生金

曾經的科左後旗大片牧場沙化、草甸地鹽鹼化,森林覆蓋率僅為5.1%,每公頃農田糧食産量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農牧業每人平均純收入僅83元,大大低於當時全國和三北地區每人平均水準,被列為國家級貧困旗縣(市)。

在巨大的生態壓力和民生壓力“夾擊”下,科左後旗嘗試探索“雙贏”之路,既要讓沙地增綠,更要讓群眾增收。在大規模生態修復建設過程中,科左後旗“綠富”同興,從土地流轉、苗木培育、務工管護、板材加工、産業發展等各個環節挖掘經濟潛力,為貧困人口創造就業、帶來收益。

科左後旗農牧民採取營養缽造林、鑽孔造林、穴狀深栽等造林技術,保護植物根系、涵養水分(攝影:華維光)

據了解,當地組織動員農牧民將嚴重沙化土地協議流轉給國有林場和苗圃,統一進行苗木培育、造林綠化,共流轉造林土地1720公頃,按照流轉每公頃土地給予農牧民66.9美元計算,2452名農牧民年每人平均增收47美元;向貧困農牧民提供苗木和技術指導並優先回購旗內育苗戶的苗木,使從事育苗的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增收177.6美元;吸納貧困農牧民進入造林企業務工或參與苗木起運、樹木栽植、撫育管理等工作,使2134名沙區農牧民年每人平均增收891.8美元,410名貧困人口獲得生態護林員穩定收益,年每人平均收益1486美元。

與此同時,生態建設也在不斷將當地沙區農牧民的土地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源資産,持續釋放生態紅利。隨著森林蓄積量逐年遞增,當地僅木材加工産業每年創造的産值就超過654萬美元,年每人平均增收44.1美元。

科左後旗在生態建設中吸納貧困農牧民參與苗木起運、樹木栽植、撫育管理等工作

生態修復助力扶貧 “沙窩”變“金窩”

在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同時,科左後旗日漸好轉的生態環境也在培育主導産業發揮了作用,當地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建設飼草料基地、推廣經濟作物等措施,大力發展肉牛産業、林果産業、藥材産業、旅遊産業,從而助力農牧民群眾獲得可持續的收入。

科左後旗沙地治理項目區內糧食單産增幅最高達81%,牧草單産增幅最高達50%

如今,科左後旗已形成了集肉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産業鏈;以2000公頃果樹基地、2000公頃木本油料基地、4667公頃林板一體化基地等為代表的經濟林果産業創造産值近300萬美元,惠及1.2萬戶農牧民;在適合藥材生長的沙坨地建設33334公頃蒙中草藥材種植采收基地,企業與種植戶簽訂收購合同,銷售有保障;依託傳統村落民居,發展集生態觀光、娛樂休閒、運動養生於一體的美麗鄉村旅遊,帶動貧困群眾獲得可觀的經營性收入。

科左後旗依託綠水青山發展鄉村旅遊

堅持綠色發展 推動經濟發展 創造生態奇跡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科左後旗沙化土地面積從1977年的1688萬畝(約合113萬公頃)減少到2017年的815萬畝(約合54萬公頃),全旗51.7%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1%提高到2017年的21.68%,在世界荒漠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科左後旗在沙化地帶建設的人工網格沙障

另一方面,當地通過落實生態修復促扶貧等舉措累計減貧11690戶、30285人,貧困群眾每人平均收入從341美元增長到793.3美元。2019年4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發佈公告,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市)序列。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旗長何志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生態環境脆弱、土地沙化嚴重地區在開展減貧工作時要做到科學規劃、分類施策,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産條件,積極探索生態産業化路徑,培育主導産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使貧困人口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的收入。

(部分供圖:中共科左後旗委宣傳部 攝影:張力軍、張啟民、崔連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