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沙漠, 化于山而行于水,“仁”“智” 兼備。位於華北與東北連接處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境內的寶古圖沙漠,浩瀚茫茫、雄渾壯美、風情萬種、一越千年,是一個一旦進入就讓人癡迷、狂野、激情、忘返的地方。
沙地佔奈曼旗8137平方公里總面積的 62%,是科爾沁沙地的腹部和核心地區,如巨龍橫亙全境,號稱“八百里濣海”。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源源不斷地把從上游蒙古高原及陰山山系山石風化沖刷而來的硅沙向其匯流處搬運, 炮製出了這大片沙漠,寶古圖沙漠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段,有“中國東部最大最美的沙漠” 的美譽。寶古圖沙漠是我國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距北京570公里,沙漠東西長35公里, 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0米,最大高下落差28米,在大廣高速公路655公里標樁處出口北側有暢通的公路進入沙漠景區,非常適合自駕、越野、度假和拍攝采風等活動。
“寶古圖”在蒙古語中意為“有鹿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是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東北民族相繼南遷的中途落腳點和匯合地。特別是其東端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兩河交匯處,是紅山文化和契丹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中華第一龍”並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徽圖案的“C形”紅山玉龍,就出土在河對岸的翁牛特旗境內。
自春秋戰國直至遼金及元明時期,寶古圖一帶一直都是北方古戰場,老馬識途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西元前663年,齊桓公親率大軍假助孤竹國攻打山戎,山戎大敗。大隊人馬從今遼寧朝陽北部(當時的遼西郡)向東北追擊800里,來到奈曼旗境內黃沙飛舞的“旱海”沙漠時中了“誘敵深入”之計。齊軍迷失了方向,管仲足智多謀,他挑選出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大隊人馬在幾匹老馬的帶領下果然走出了沙漠,後來就以“老馬識途”來稱讚有經驗的人了。
寶古圖東端大漠深處有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稱帝登基的龍化州遺址,其左右有“長泊、廣平淀”兩處遼帝捺缽之地,也曾經是鐵馬金戈的古戰場,至今大漠紅塵中不時浮現散落的紅山、遼金文物,還有人看到過沙漠中的海市蜃樓。 《遼史》 記載, “相傳有神人乘白馬, 自馬盂山浮河而東, 有天女駕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葉山, 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 生八子。 其後族屬漸盛, 分為八部”。 寶古圖大漠東北側的孟家段,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兩河交匯處就是當年的木葉山,也是當年耶律阿保機的東樓私城準首都“龍化州”。宋朝大文豪蘇轍元祐四年為賀遼國生辰使, 出使途中,曾作詩《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中《木葉山》“奚田可耕鑿,遼土直沙漠。蓬棘不復生,條幹何由作。茲山亦沙阜,短短見叢薄。冰霜葉墮盡,鳥獸紛無托……”這樣的景象,在寶古圖沙漠裏至今仍能切身感受。
到了現代,解放戰爭時期,陶鑄、曾志夫婦都曾在這一帶開展過敵後鬥爭,建立敵後根據地。解放後曾志、邵華也都曾來到這片沙漠故地重遊采風訪問。
人們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奈曼旗是“靠沙吃沙,點沙成金”,這裡的人們對於“沙”的苦辣酸鹹,認識尤為深刻,寶古圖沙漠所在老哈河西遼河南岸沙地是全國率先實現生態惡化地區向良性逆轉的地方,這裡的人們在進行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同時,不但在沙漠上建設成了興隆沼自然保護區等近500萬畝人工林,改造成了近30多萬畝沙地良田,還在沙丘上建起了新興城鎮,開發了沙地西瓜、沙地蒙古野果、沙地水稻、硅砂透水建材等沙産業,還特意保留了寶古圖這塊100多萬畝的高大裸露沙丘地貌, 用以涵養水源、保護原生態和發展旅遊。寶古圖沙漠東端還有目前國內淡水蓄水量最大的沙漠水庫孟家段母子湖。
奈曼旗每年從“五·一”開始直到年末,都在寶古圖沙漠承辦舉辦持續八個月左右時間的“內蒙古沙漠那達慕”大型系列文化旅遊活動,既有沙漠賽馬、賽駝、賽犬、摔跤、射箭、布魯等傳統蒙古民族沙漠項目,也有沙漠吉普、UTV全地型車、摩托車拉力越野等現代沙漠項目,有小型飛機、滑翔機、無人機等沙漠空中項目,還根據不同時令舉辦百對沙漠民族集體婚禮、沙漠篝火晚會、沙漠音樂啤酒晚會、沙漠潑水節、沙漠冰雪節、沙湖垂釣冬捕節等,沙漠地形之多樣、民族風情之獨特 、生態産業之發展、沙漠活動之豐富均為國內罕見。
奈曼旗以這片沙地為依託,從2014年起,連續舉辦了三屆走進生態大漠全國攝影聯賽和四屆生態大漠全國攝影大展,目前第四屆生態大漠攝影大展正在“詮攝匯”徵稿。這片沙漠吸引了國際國內眾多攝影人和畫家前來采風創作,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金駝衝沙、沙海怪柳、吉祥婚禮等鏡頭和畫面已經成為寶古圖沙漠標誌性景象。奈曼寶古圖沙漠2017年被評為全國最美自駕遊營地,今年11月又獲評《中國攝影報》首批20個“中國醉美攝影旅遊目的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