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成效如何?
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還存在什麼困難?
如何實現鄉村振興?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産業先行是關鍵。發展産業是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從“輸血扶貧”轉向“造血扶貧”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圍繞“抓黨建促脫貧”,科學規劃産業項目,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産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堅持貫徹落實精準方略,堅持靶向治療,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確保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鼓勵扶持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確保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
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批叫得響、有效益、能帶動群眾致富的優勢特色産業,切實增強貧困群眾自我造血功能。同時明確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遊則遊,依託三産融合,把規劃轉化為一件件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措施,真正把産業優勢挖掘出來,聚焦關鍵、精準發力,為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注入持久動力。
近些年,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在政府的扶持下,甘薯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種植品種不斷更新,甘薯産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村民們不再“單打獨鬥”,紛紛加入合作社抱團闖市場,收入連年增加。李井龍一家4口人,妻子有病不能幹重活,孩子念大學,還有一位88歲的老母親,全家主要靠12畝旱地玉米為生,年景好時純收入不過4000元,2016年被識別為貧困戶。“一開始我不願意把地給公司種甘薯,自己的地憑啥讓別人説了算。可到了當年秋天我就發現入股的人比我掙得多,還不受累。第二年,我就把自己家一半的地入了股,到了秋天我拿自己種的另一半地收入進行了比較,發現還是入股合適。”如今,李井龍把全部土地和扶貧資金都入股村裏的公司,一年光分紅就有7000元,加上在村裏擔任保潔員,平時再在公司務工,一年的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
2014年以來,全旗累計投入産業扶貧資金5.4億元,依託黃牛、肉羊、肉驢、生豬、甘薯、蒙中藥材等特色産業,層級安排産業項目實施。在貧困戶層面,對貧困戶採取“功能表式”扶貧方式,按戶均不高於1.5萬元的標準,扶持發展特色産業或參股帶貧減貧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增收,實現産業扶貧全覆蓋;在村級層面,採取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的方式,突出“一村一品”,實施設施農業、育苗基地、水稻加工、保鮮冷藏庫等項目,同時,結合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幫助貧困群眾將小片、零散土地調劑集中起來,降低生産經營成本,解決好土地細碎化問題,實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穩定增收的目標;在鄉鎮層面,採取龍頭企業引領的方式,突出“一鄉一業”,實施牛羊規模化養殖、集貿市場、甘薯種植及深加工等項目,延長産業鏈條,提升産業發展水準,引領帶動貧困戶發展産業和就業實現增收;在旗級層面,實施安全飲水升級改造、南部山區水源建設等項目,多點扶持,以點帶面,促進全面發展。同時嚴把項目準入關,聘請專業項目諮詢公司進行績效評估,提高項目品質,切實發揮帶貧減貧作用。
治安鎮二號村為50戶農戶安裝了3000瓦光伏發電站,不用農戶自己拿錢,只要騰出屋頂就能創造收益,同時還能增加村集體收入,實現村集體有收益、基層黨組織增活力、群眾得紅利的良好局面。“6月20幾號入的這個電網,到現在是400度電,1度電是6毛,400度電能賣240塊錢,要是我們不賣電呢,企業給資金,這一年是給1000塊錢,就算租房頂的錢了。”70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宮玉清是項目的受益戶之一,6月份,駐村工作隊為他家協調免費安裝了3000瓦的光伏發電太陽能電池板,讓家庭擁有了“小型電站”,其最長使用年限為25年,宮玉清每年還可多收入1000元的租賃費。
近幾年,奈曼全旗投入3.85億元,完成55兆瓦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項目,為全旗2156戶重病、重殘等喪失勞動能力貧困戶按期、足額發放收益。投入1.5億元,實施23.9兆瓦村級光伏電站建設項目,扶持16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通過設立公益崗、生産獎補等二次分配方式,帶動3428戶貧困戶及殘疾人增收。
與此同時,奈曼旗以實施“旅遊+”戰略為切入點,以旅遊産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根本目標,形成了以寶古圖沙漠旅遊區、孟家段濕地旅遊區、奈曼王府、青龍山洼旅遊區、怪柳景區為主的縱貫東西、點面相依的旗域旅遊格局。重點推進4個旅遊特色小鎮和10個鄉村旅遊特色嘎查村建設,探索重點景區+扶貧、龍頭公司+扶貧、帶頭人+扶貧發展模式,通過依託土地、旅遊創業、帶動就業、旅遊商品、旅遊産業、電子商務等途徑,帶動902名貧困人口就近增收,平穩脫貧。
(文: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