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主幹被“掐脖” 草原濕地陷生態危機

發佈時間:2019-11-20 14:06:58丨來源:經濟參考報丨作者:丁銘 哈麗娜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20年來,由於滋養這片濕地、被當地牧民稱為“母親河”的灤河主幹——閃電河被上游水庫“掐脖”控制斷流,這片以盛開黃色金蓮花著稱的草原濕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有一片因拱衛世界文化遺址——元上都遺址而聞名中外的金蓮川濕地。然而,近20年來,由於滋養這片濕地、被當地牧民稱為“母親河”的灤河主幹——閃電河被上游水庫“掐脖”控制斷流,這片以盛開黃色金蓮花著稱的草原濕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趙乃育繪)

閃電河斷流近20年

今年的夏季,正藍旗雨水充沛,牧草長勢喜人,綠油油的牧草猶如一張綠色的地毯蓋在草原上,五顏六色的花朵爭相綻放。然而,灤河主幹閃電河干枯的河道,卻成了這片美景裏的缺陷。

閃電河屬灤河上游河流,由河北省沽源縣流入內蒙古正藍旗、太卜寺旗、多倫縣後折回,匯入灤河下游。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水文局局長丁山介紹, 2010年國務院水利普查辦河湖組組織的《全國河流湖泊基本情況普查》中,按照“唯長唯遠”的原則,認定閃電河是灤河的主幹河。

據了解,閃電河在正藍旗境內全長82公里,流域面積1325平方公里,流域人口8.3萬人,其中蒙古族等少數民族4萬人,牲畜35.67萬頭只,是正藍旗各族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

閃電河在正藍旗黑城子鎮流入內蒙古境內,記者在入境處看到,4米左右寬的河道里長滿了雜草,沒有一滴水。閃電河黑城子段總河長王治水説:“受上游沽源縣閃電河水庫控制、沿河濕地肆意開墾、人工填堵河道等影響,1999年以後閃電河完全斷流,已斷流近20年。”

在王治水引導下,記者沿閃電河黑城子段向上游沽源縣閃電河水庫方向探尋,在張家口市塞北管理區榆樹溝管理處三牛點村境內閃電河畔,發現大片草原濕地被開墾,有的種了小麥,有的種了油菜。王治水説:“去年這裡還是草原濕地,長滿了芨芨草。”

沿著這片開墾區新修的小水泥路再往前走,記者又發現4塊土地整治工程項目介紹展板,上面清晰標明該村土地整治第一標段建設內容為:耕地田塊修築工程59.728公頃,拔除芨芨草及灌木3.21萬立方米;挖填芨芨草及灌木坑土2.26萬立方米;推芨芨草及灌木生産渣土1.13萬立方米;推土整地5.88萬立方米。

在這片土地整治項目區1公里處,記者還發現了長寬各100米、深6米左右的兩個大蓄水池,裏面裝著近半的水。“即使上游的閃電河水庫放水,水也流不到內蒙古境內,早就被引到了蓄水池裏再通過暗管給附近的耕地澆水。”王治水説。

在土地整治項目區南端,坐落著沽源縣黃土灣村,村南是一片天然草場。記者看到,兩台挖土機正明目張膽地挖芨芨草、開地。

“這裡原本是與正藍旗連成一片的天然草原濕地,但近幾年被沽源縣不斷開墾成耕地,種一些油菜、小麥、玉米等作物,將原本美麗的草原濕地開墾得滿目瘡痍。”王治水説。

沿黃土灣村繼續前行,記者最終來到了閃電河水庫。據了解,沽源縣在1958年修建了閃電河水庫,1971年又擴建成了一座以防洪、灌溉、養殖並重的中型水庫,水庫死庫容約1800萬至2000萬立方米。

王治水説:“這座水庫的攔截,是造成閃電河斷流的主要原因。”

草原濕地蛙聲不再

牧民烏尼日勒圖説:“過去一到夏天,牧草高得牛進去都看不見,夜晚蛙聲一片,現在聽不到蛙聲了。”

閃電河斷流近20年,導致下游內蒙古境內河流兩岸生態環境惡化,草原鹽鹼化程度加重,沙漠化步伐加快。

正藍旗上都鎮青格勒圖嘎查(村)位於世界文化遺産——元上都遺址周邊濕地,曾是一個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牧民富裕的地方。閃電河斷流後,青格勒圖嘎查生態陷入了危機。

“1998年前,閃電河沒完全斷流時,我們嘎查草原非常美,牧民在草原上行走,腳踩地上都冒水。自從閃電河斷流後,草場漸漸退化、沙化,過去濕地有好多自流井,現在都幹了。”牧民敖德説。

正藍旗濕地保護局局長青龍説:“20多年前,閃電河河水準槽。河水斷流後,正藍旗濕地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二,河兩岸昔日的草甸草原退化為乾旱草原,草原植物種類從120多種減少到二三十種,動物種類鳥類、魚類減少,草原上蝗蟲、螞蟻成災。”

正藍旗位於渾善達克沙地腹地,距離首都直線距離180公里,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地。閃電河斷流導致沿岸土地沙化,稍有風吹,沙塵肆虐。

閃電河斷流在帶來生態危機的同時,也讓牧民生産生活遭遇缺水困境,生産生活成本提高,引起牧民憤慨。青格勒圖嘎查牧民斯琴畢力格説:“過去閃電河有水時,牲畜直接到河裏飲水,現在河干了,牧民為了飲牲畜每天到6公里外的井口拉水,費時費事,牛羊也飲不好,用車拉增加了生産成本。”

烏尼日勒圖説:“牧民飲水也出現了困難,過去打井打2米左右就能出水,現在有些地方打20米深才能出水。”

近三年,正藍旗連續遭遇大旱,加之閃電河常年斷流,當地牧草産量(乾草)從每畝400公斤銳減到180公斤左右,牧民的生産生活成本明顯增加。

正藍旗上都鎮侍郎城嘎查牧民鋼蘇和臨河而居,他家的草場飼養著80頭牛、60隻羊、12匹馬。他算了筆賬:“這些年草料不夠吃,飼料2600元/噸,牧草1000元/噸,每年我光買草料就要花費六七萬元,跟收入基本持平,年份不好養畜還要賠錢。”

“閃電河斷流還對國家濕地公園造成了破壞。2014年,金蓮川濕地被確定為國家濕地公園,但閃電河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367毫米,而多年平均蒸發量高達1925毫米,如果沒有灤河水補給,這片濕地將遭滅頂之災。”青龍説。

世界文化遺産“欲哭無淚”

隨著閃電河斷流,這個形成于一億多年前的隕石坑遺跡連同這條環形護城河已“面目全非”,當年“小河彎彎,流水潺潺,青山又疊嶂,百鳥爭鳴,牧草千頃,駝馬牛羊”的景色也隨之消失。

在金蓮川濕地上,坐落著一座聞名遐邇的古都遺址——元上都遺址。歷史上,閃電河曾環繞著元上都,給這座草原古都帶來了無限風光。而今,閃電河斷流,讓這座古都遺址孤零零地矗立在草原上,“欲哭無淚”。

元上都遺址1260年由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所建,是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為數不多的幾座都城之一,也是當時草原上的國際大都市。

據正藍旗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西元1251年,一位蒙古族英雄把金帳扎到了金蓮川,此人就是忽必烈。1256年,忽必烈決心建立固定都城,命手下大將劉秉忠在金蓮川選址建立城郭。三年後,一座“北控大漠,南屏燕薊”的草原都城建成,定名為開平府。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府登上汗位。1263年,忽必烈在燕京(北京)建都,開始叫中都,後稱大都。1264年,忽必烈下詔,改開平府為上都,開始了元朝的兩都巡幸制。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過這裡,當年元上都的繁華景象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有生動描繪。

元上都遺址包括元上都城址和墓葬群,是中國遊牧民族遺存保存最為完好的文化遺産。其中,元上都城址是我國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蒙元時期都城遺址,是亞洲北方具有蒙漢民族文化融合特徵的草原都城典範。2012年,“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是內蒙古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

灤河與閃電河曾是元上都古城的環形護城河,與古城融為一體。這個環形水系內環直徑70公里,外環直徑150公里,據地質專家研究,這個環形水系構造原是一個巨大的隕石爆炸坑遺跡,形成于侏羅紀與白堊紀之間,距今約1.4億年。

據當地居民反映,自從閃電河斷流後,元上都遺址周邊濕地面積銳減,植物退化,遺址保護遭遇嚴重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