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夢想,為了一個遊子尚可回鄉的夢想,為了一個家園不被風沙淹沒的夢想,為了一個保護民勤綠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夢想,我們一直在路上。”這句話,在韓傑榮創建的“拯救民勤”網站上格外醒目。
拯救民勤志願者協會創始人韓傑榮(本人供圖)
2004年4月的一天,在蘭州大學讀書的韓傑榮無意間看到電視上播出的一期新聞調查節目,發現自己曾生活了十幾年的家鄉民勤有一些地方黃沙遍地,沒有一點綠意,甚至飲水都很困難……螢幕上的一幕幕讓他心潮難平。
5月,韓傑榮決定回民勤老家一探究竟。“青土湖已經消失,家門前路邊高聳的白楊樹已經不見蹤影,地埂邊上是厚厚的一層沙子……”這些,讓韓傑榮暗下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做一些改變民勤的事。申請網站域名、收集民勤治沙資料、思考“拯救民勤”的方法……轉眼,韓傑榮在保護民勤生態的路上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
2006年,韓傑榮和他的搭檔馬俊河發起成立“拯救民勤志願者協會”,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2007年3月,開始通過網際網路組織第一批志願者20余人前往民勤壓沙植樹、開展荒漠化治理,在夾河鄉國棟村50畝的荒漠裏栽種了10000株梭梭樹,同時配合政府推廣關井壓田、壓減耕地、節水灌溉等政策。
隨著公益活動影響漸深,韓傑榮的志願者團隊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志願者規模日益壯大,志願者和捐助資金也絡繹而來,捐助渠道更加多元化。通過騰訊公益網路平臺“我在西北有棵樹”開展網路募捐、聯合《杭州日報》在杭州市發起線下活動、承接中國綠化基金會公益項目、以及企業自助等途徑獲得治沙資金。
13年來,韓傑榮所在的志願者協會共募集資金630余萬元,累計參與志願者超過1萬人,先後在民勤縣建立了6個志願者生態林基地,種植梭梭等各類林木40000余畝,成活率達到85%,有效解決了12個村莊周邊的流動沙丘,讓村民的生産生活不再受流沙侵襲。
志願者和村民種植梭梭樹(韓傑榮供圖)
在開展“拯救民勤”志願活動的過程中,韓傑榮發現除恢復生態外,恢復人們對生存、生態、生活的信心更為重要。他説“扶貧先扶志”,要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發展生態産業、創新生態與生計相結合的生態扶貧方式、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
在植樹過程中採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幫助周邊困難村民,由附近的村民參與植樹壓沙而獲得收入,從2009年的每天80元到今年的每天150元,累計向村民發放植樹勞務款370余萬元。
民勤是河西走廊傳統的農業産區,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影響,農産品品質好,但由於銷售渠道單一、商業資訊匱乏、缺乏品牌意識等原因,銷路和銷售價格並不理想。
如何讓特色農産品賣出好價錢,幫助村民提高收入。韓傑榮與馬俊河探索出了“梭梭農莊電商幫扶計劃”,採用入社、包銷、授權、合作等形式,通過培訓、幫、扶、帶等方法,以精準扶貧+電子商務+産業生態化為主導,帶動農村青年加入電商,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年來,幫扶計劃多次開展沙産業和電子商務培訓,累計銷售農産品2483.7萬元,推廣節水灌溉及設施農業、沙産業等帶動農業産業投資1600余萬元,直接解決就業230人,間接帶動就業600多人,為農民增收673.6萬元。
志願者展示梭梭農莊特色農産品(韓傑榮供圖)
“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缺乏對市場的敏感度,是當前農業生産中的短板。”韓傑榮説,“為避免因為市場資訊缺乏發生農産品滯銷、渠道不暢和價格下滑等現象,2018年我們又啟動了‘梭梭牧農資訊化惠農幫扶計劃’。”
“加入幫扶計劃的農戶2019年就有了成效,畝均增收1000多元,農戶也不用到處找銷路,電商就直接賣出去了。農戶在微信上報各家種了幾畝地,什麼時候能上市,資訊匯總平臺後,會為農戶安排出合理的種植、上市和發售時間。”韓傑榮説,農業的資訊化能夠幫助農戶更快的將農産品賣出去,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經過多年努力,韓傑榮和志願者們在生態治理和幫助農戶致富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作為土生土長的民勤人,韓傑榮覺得一定要為家鄉、為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做點事。他説,“從2004年到現在,我堅持了一個方向,那就是生態和環境,而且一直會做下去,為這個夢想努力一輩子。”
一路走來,韓傑榮的夢想和綠洲一直同在。(原標題:韓傑榮:夢想與綠洲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