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事在人為,但“為”的方向應該是與自然和諧相處。
波光粼粼、蘆葦盪漾,野鴨成群,水鳥翱翔……這裡不是江南,而是敦煌。這兩天,“敦煌西湖”300年後重現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據央視新聞報道,乾涸消失近300年後,我國最長倒流河疏勒河的終端湖——哈拉奇重現,形成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沿河蘆葦、紅柳等植被恢復生長,十幾種野生動物來此棲息。
從古至今,一池清波都是沙漠裏最珍貴的禮物。據了解,哈拉奇曾經水草豐茂,湖波盪漾。這裡曾經的濕地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以上,水域面積約200平方公里。但是隨著環境的變遷,疏勒河節節退縮、斷流,尾閭地區也永久乾涸,被東進的庫姆塔格沙漠包圍。
如今,乾涸300年的湖泊重現,實在令人驚喜。這條消息中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是這裡處於自然保護區,二是沿河蘆葦、紅柳植被恢復生長。
敦煌西湖保護區2003年升級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在保護、修復一定時期後,生態環境重現往日風采……哈拉奇的案例提示我們,大自然具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只要我們視它們為朋友並加以保護,重建生態系統並非不可完成的任務。
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曾在內蒙古做過試驗,一年不去人為干擾,荒草就能長到半人高,有了草,有了灌木,原來周邊幹了的幾個小湖竟然都有了水。只不過,比起草原,沙漠的生態系統更為脆弱,尤其是水源恢復特別困難,以疏勒河為例,年平均降水量不足70毫米,蒸發量達3000毫米以上。“供不應求”也導致了下游長期乾涸。
可以説,“水”是沙漠環境修復的金鑰匙,也是最直接的成果體現。為此,當地對水資源啟動了最嚴格的保護制度,由甘肅省疏勒河水資源局統一調度用水。同時,該地也是水利部確定的全國7個水權試點之一,灌區民眾擁有自己的水權,可以根據農作物長勢合理確定灌水時間,既合理分配寶貴的水資源,也避免了無端浪費。
而疏勒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則是“敦煌西湖”重現的直接原因。這條長97公里、寬30米、深3米的“人工河道”從東至西延伸,形成了一條“水上長城”,疏勒河水被連綿不斷地輸送到“敦煌西湖”。有了水,植物生長就有了基礎;有了水和植物,也能引來動物棲息繁衍,小型、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就由此形成。
這樣的改變當然要靠科學技術,但更重要的是靠人的意識和行動。設立保護區、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發揮水利工程的疏導、調節作用,哈拉奇300年後重現的背後,其實是自然對“生態優先”原則下各項實踐的積極反饋。
生態修復,事在人為。那些在荒山上刷漆、擺盆景式的“修復”,是自欺欺人,更是欺騙自然,得到的只能是生態的持續惡化。相反,嚴格保護、科學治理和制定長期制度,大自然才能真正感受到來自人類和社會的善意,也將以更美的景色、更多的資源、更優的環境回饋這種善意。
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必會有更多的湖泊再現。風調雨順,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人類與自然關係的試金石、晴雨錶。“敦煌西湖”300年後重現,就充分印證了這點。(文:汪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