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落日余暉下的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散都蘇木草甘沙漠,天地金黃一色,令人沉醉。
曾經,科左後旗是全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之一,靠天吃飯,土地薄,收入更薄。
如今,這裡的貧困發生率降至1.21%,五年來累計減貧11688戶、30353人,今年宣佈退出貧困旗縣序列並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治沙與致富實現同步,國貧旗涅槃重生。
科左後旗貧困村舊貌換新顏
念活“養牛經”,特色産業夯實脫貧基礎
天剛濛濛亮,家住甘旗卡鎮束力古臺嘎查的德勝就起床了。給牛喂水、準備飼料、打掃牛圈……幹完了這些每天早上例行的活兒,他的額頭已經開始冒汗。雖然忙碌,但德勝打心眼兒裏高興。
“現在政策真好,前年政府幫我貸款5萬元讓我發展黃牛産業。你看,當初買的5頭牛已經發展到了如今的10頭。”指著牛舍裏膘肥體壯的黃牛,德勝樂得合不攏嘴。
念好“養牛經”,讓像德勝這樣的貧困戶走上了富裕路。近年來,該旗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將黃牛産業作為脫貧增收的主導産業來抓,先後出臺10項支援政策,並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貧困戶貸款飼養基礎母牛的發展方式。
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該旗將貧困戶的貸款能力、養殖能力進行細化,分為能貸能養、能貸不能養、不能貸能養、不能貸不能養四種類型,進而提出貧困戶貸款飼養基礎母牛四種模式,分類制定針對性措施。對於有些貧困戶自己不能養的問題,建立了企業、養殖大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作社合養、大戶托養、親友代養、資金託管等方式幫助養牛,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家家有牛養,無勞動能力的戶戶有分紅。
發展産業,少不了金融“活水”的助力。該旗財政先後投入6500萬元風險抵押金,存入中國農業銀行、旗信用聯社,銀行放大10倍予以發放。並推出“肉牛貸”“繁育貸”“惠農E貸”等,開創了政府、銀行、保險公司和企業等多方合作的新模式,支援肉牛龍頭企業、養殖大戶和農戶肉牛養殖,最大限度滿足資金需要。
科左後旗向牧民宣傳介紹金融政策
在科左後旗,有一個貧困村整村消滅“無畜戶”的故事廣為流傳。2014年,巴嘎塔拉蘇木召根嘎查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101人,這37戶全部是“無畜戶”,除了種點兒地,再無其他産業,是名副其實的靠天吃飯。為了幫助貧困群眾脫貧,政府組織大家貸款買牛,並培育養殖示範戶打樣,讓貧困戶跟著學、照著幹,還給貧困戶免費提供青貯種子,鼓勵他們種青貯,解決飼草料問題。經過幾年的發展,召根嘎查37戶貧困戶黃牛存欄268頭,戶均7.2頭,實現了戶戶增收。
這樣的嘎查村在科左後旗比比皆是。為了確保貧困群眾養好牛,政府積極引導養殖戶轉變經營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培育産業指導員和畜牧技術服務員1055名,指導貧困群眾轉變生産方式。還完善配套服務,建立黃牛改良站、防疫站各22個,村級冷配點960個,全旗黃牛冷配率達到100%,母牛繁殖率提高到90%以上。
養得好還要賣得好。該旗引進牛肉及牛副産品深加工企業4家,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536個,引領黃牛産業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發展。“科左後旗黃牛”通過國家原産地保護産品認證,“科爾沁牛業”成為全國第一家通過牛肉産品有機認證的企業,“科爾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同時,搞活交易市場,大力推行線上線下交易,僅科左後旗科爾沁黃牛交易市場年交易量就超過60萬頭。
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草畜平衡,農牧結合,科左後旗走出了一條良性迴圈發展之路。目前,全旗黃牛飼養量達到88萬頭,貧困戶(含已脫貧戶)養牛6.86萬頭,每人平均養牛2頭,全旗脫貧戶中有80%以上通過養牛告別貧困。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趕著黃牛奔小康”
走好生態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今年5月,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2019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通過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促進減貧——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後旗生態扶貧案例”成功入選“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科左後旗的代表在研討會上分享了他們“生態修復促扶貧”的經驗。
風沙肆虐、沙進人退,這是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科爾沁沙地。那時候,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的科左後旗,土地沙化率一度高達80%。
不治沙就致貧。為了守住家園、擺脫貧困,2014年,科左後旗對全旗1.15萬平方公里土地進行系統規劃、合理佈局,實施大規模綜合治理,以每年100萬畝的規模快速推進綜合治沙,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短短五年,科左後旗重披綠裝,又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
增綠,也要增收。該旗堅持綠色發展,從土地流轉、苗木培育、務工管護、産業發展等各個環節挖掘經濟潛力,構建益貧性工作機制,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樟子松生態經濟林基地
位於散都蘇木車家窩堡村的草甘沙漠景區,是很多遊客的“打卡”地。清早,當地農牧民就將駱駝牽入景區,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近年來,該村以開設村辦企業為經營模式,開發建設草甘沙漠旅遊景區,貧困戶不僅入股分紅,還能在景區打工。通過發展沙漠旅遊,吸納貧困戶進入産業鏈,草甘村走上了沙漠旅遊産業扶貧之路。
2017年,草甘沙漠旅遊區被評為自治區第一家國家級四星汽車自駕營地,全國百家營地之間實現客源的互相導入,景區還積極舉辦、承辦國家級相關賽事,在增加旅遊景區綜合性收入的同時,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及融資分紅等多種方式,增加農牧民收入。
草甘沙漠景區遊客越來越多(攝影:宋政澳)
不僅是草甘沙漠旅遊區,該旗還依託沙漠、草原等自然資源,打造了大青溝地質公園、阿古拉“敖包相會”文化旅遊主題小鎮、烏旦塔拉七彩園林等景區景點,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産業,讓貧困群眾融入産業鏈。
美了鄉村,富了鄉親。生産環境持續改善,旱澇風沙鹽鹼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持續降低,糧食持續增産,沙地治理項目區內糧食單産增幅最高達到81%、牧草單産增幅最高達到50%,農牧業效益明顯。該旗還鼓勵農牧民利用退耕還林還草地塊、採伐更新跡地、庭院周邊等地,種植優質牧草和藥材,栽植大果榛子、錦繡海棠等經濟林,以結構調整促進增收,讓農牧民真正分享到了生態紅利。
目前,全旗完成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609萬畝,實施村屯綠化858個,通道綠化1800多公里,林草覆蓋度達到80%以上;與此同時,生態修復帶動貧困戶增收1.04億元,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增收738元。
(原標題:牛肥鄉親富 沙治草原美——科左後旗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