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高原展綠屏:西藏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綜述

發佈時間:2019-10-22 13:30:00丨來源:西藏日報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如果説美麗西藏是一幅畫,那麼綠色就是這幅畫最鮮明的底色。從藏東南峽谷到藏西北草原,從田園鄉村到邊境一線,“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川草色青嫋嫋”已是隨處可見的風景。

  如果説美麗西藏是一幅畫,那麼綠色就是這幅畫最鮮明的底色。從藏東南峽谷到藏西北草原,從田園鄉村到邊境一線,“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川草色青嫋嫋”已是隨處可見的風景。

  2019年是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週年。從2002年開始,西藏在全區範圍內推行退耕還林各項政策。退耕還林工程的有效推進,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等生態問題,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同時還為加速農牧區産業結構調整,加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了重要保障。

  興生態,建設美麗新西藏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西藏生態環境又十分脆弱,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河流水系等自然條件獨特且複雜多樣。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扎紮實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護好西藏的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是推進西藏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在拉薩市林周縣邊林鄉當結村藏嘎組,140多畝的細葉紅柳隨風起伏,黑頸鶴、斑頭雁悠閒地棲息在林地保護區的濕地。為了保護環境,村民們自發成立了環保小組,輪流巡邏。

  林周縣林草局局長米瑪介紹説,16年前,眼前的紅柳林還只是一片低産田,村民廣種薄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03年,通過退耕還林政策,村民們不僅拿到政策補助,如今還吃上了“旅遊飯”。

  以“退”為進,描繪的是一幅生態文明的嶄新畫卷。西藏自治區林草局退耕還林還草辦公室負責人張虎成説,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加快了西藏國土綠化進程,增加了生態脆弱地區的林草植被,對工程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讓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控制。2002年至2019年,全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及配套工程任務191.4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47.9萬畝,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43.5萬畝。退耕還林工程覆蓋全區七市地53個縣區707個鄉鎮3252個行政村。

  活産業,百姓受益笑開顏

  結合西藏實際,西藏自治區按照“因地制宜、搞活産業,擺脫貧困,鞏固成果”的原則,將退耕還林産業的發展,作為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效鞏固發展退耕還林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

  從2008年開始,西藏逐年安排七市地41個縣(區)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建設任務和資金,整合農、林、水利、扶貧等項目,建設了一批有特色、有潛力、能致富的後續産業。山南市隆子縣將退耕還林與農發扶貧項目整合,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將退耕還林與水利、農牧項目整合,發揮了整體優勢,收到了良好的綜合效益。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區累計完成基本口糧田建設7.64萬畝,鞏固退耕還林經濟林果種植0.37萬畝,人工飼草、蔬菜大棚溫室建設1.819萬畝,牛、羊、豬、雞棚圈舍建設19.61萬平方米,參加技能培訓的農牧民9.44萬人,補植補造樹林12.76萬畝。

  西藏退耕地大部分為低産的鹽鹼、沙質、沼澤耕地,收成相對不高。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全區退耕農牧民政策性補助促進每人平均年增收達3700元。同時,通過實施基本口糧田改造,每人平均糧食産量不減反增。

  在享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的同時,退耕農戶積極發展林果、林藥、林草等生態産業,參加以實用技能為主的各類培訓,促進了全區從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的粗放農業,向林果業、畜牧業、藏藥材、加工業、運輸業等産業過渡,推動了農村産業體系的建立和規模化經營的發展。部分退耕農牧民從耕種低産低效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上解放出來,騰出勞動力,從事效益比較高的副業、多种經營或直接外出務工,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産業轉移,拓寬了增收渠道。

  曲松縣林草局副局長德吉白珍告訴記者,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每年都有不少群眾主動要求參與到退耕還林工程中來。

  重效益,打牢基礎提品質

  在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同時,西藏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充分利用大小會議、廣播電視、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加大退耕還林宣傳力度。在庭院內外、房前屋後、山上山下、路旁河邊,林業幹部和群眾一起算經濟賬、生態賬,做具體規劃。通過廣泛宣傳,社會各界參與退耕還林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為全面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

  區林草局認真貫徹執行退耕還林政策,依靠科技進步,始終將“重效益、提品質”貫穿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在作業設計上,堅持生態優先、兼顧經濟效益的原則;在樹種選擇上,堅持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原則;在建設模式上,主要推廣應用“灌草鋪底、喬木搭配、喬灌草立體種植”的造林技術模式,在藏東南低海拔地區主要推廣“林果、林藥、林菜、林草”等造林技術模式,在優先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産業,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生産潛力和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在科技應用上,因地制宜選擇實用技術進行推廣應用,有效地提高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品質。

  同時,西藏自治區林草局把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向扶貧開發任務重、貧困人口較多的深度貧困縣(區)傾斜,把退耕還林助推群眾脫貧作為一項長期重點工作開展。

  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張虎成表示,下一步,區林草局將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圍繞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在總結前期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效果和經驗的基礎上,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構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