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這麼好的時代錯過了,年輕時能等上的話就好好弄一場。”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98歲的治沙老漢郭成旺,倔強又略感遺憾地向記者念叨著。
夏秋之際,草豐水美。陜西榆林境內的毛烏素沙漠也被一片綠洲覆蓋。而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裡曾經植被稀疏、沙丘裸露、狂風肆虐。郭成旺是這一變化的見證者。
這是98歲的治沙老人郭成旺(攝影:王智超)
深受沙害 “犟板筋老漢”承包萬畝荒沙
“天天北風吼,日日沙南移,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湯照月亮。”榆林當地老一輩人都知道這句話,這句順口溜就是榆林當時惡劣生態環境和人們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80年代,榆林市推行大戶承包治沙。深受沙害的郭成旺那時已經年近六旬,不服輸的郭老漢在1984年毅然承包了離家15公里遠的4.5萬畝荒沙,併發動家人一起植樹造林。
“剛承包這片荒沙的時候,到處都是光禿禿的沙梁,什麼都沒有。”郭成旺老人回憶説。
“這光禿禿的沙梁,你能把樹栽活?”面對周圍人的質疑,郭成旺只是簡單回應:“我栽,你看麼。”他拿出所有積蓄,連同從親戚朋友那裏借的錢,全部買了樹苗,一頭扎進了種樹治沙事業。
這一幹,就是30多年。
“開始那些年,風沙太大了,種下的樹常常一晚上就給刮飛了。”起初,一切並沒有想得那麼順利,面對吹起來的樹,郭成旺反覆種,還被鄉親們冠上了“犟板筋老漢”的稱號。
“剛開始我考慮這個楊樹能不能栽活,就先挖了這棵栽,栽活了,此後就開始大量栽楊樹。”郭成旺坐在自己栽的第一棵楊樹下説起當時的情形。
和周圍其他的樹木相比,這棵已經在這片沙地裏生長了30年的楊樹,高大、挺拔。它的落地生根給“犟板筋老漢”注入了滿滿的幹勁和信心。
圖為1990年郭成旺修建在沙地裏的房子(攝影:申博望)
每年的春秋季是集中種樹的季節,但郭成旺家距沙地比較遠。一家人必須每天步行4小時往返于沙地和家之間,還要背上一日所需的口糧、水等生活必需品。
1990年,為了節省往返時間和方便管護樹木,郭成旺在沙地裏修了四間半磚半土的房子,舉家搬進沙區,結束了每天步行4小時,帶飯帶水進沙地的日子。即便沙地裏缺水、缺生活必需品,但郭成旺一家在這裡一扎就是20多年。
兒孫接力 毛烏素4.5萬畝荒沙變綠洲
今年70歲的郭喜和是郭成旺的大兒子,在他心目中,父親是“想幹什麼事就必須要幹成”的人。當年父親承包下這片沙地,他就幫著父親一起幹。尤其是春秋種樹比較忙的季節,更是全家總動員。
當年剛開始種樹治沙並沒有什麼收入,郭喜和便在家中種地務農,支援父親種樹,養活一家老小。他回憶説,自己的大兒子郭建軍初中畢業,也開始跟著爺爺一起種樹。
“我爺爺和奶奶,剛住進沙地來都已經是快70歲的老人了。爺爺把我帶上主要是跟他做個伴,給他背點水,背點乾糧,能跟他有個照應。這一帶就帶了20多年,直到2012年他幹不動了,就交付給我了。”今年49歲的郭建軍是郭成旺的長孫,也是爺爺種樹治沙的接班人。
郭喜和(右一)與兒子郭建軍(右二)、孫子郭濤(右三)(攝影:王智超)
2012年,郭家在沙地裏又蓋了5間平房,一家人都搬進了新家,而他們家也是方圓五公里唯一的住戶。
“2016年我們這裡也通上電了,吃的用的都不再需要背了。條件好了,開車往返于村子和沙地的家也僅需20分鐘。”郭建軍説。
經過一家幾代人的努力,4.5萬畝荒沙目前已全部被綠植覆蓋。“我們這裡現在只起風,不起塵了。”
荒沙得到了初步固定,郭建軍又面臨新的挑戰:用壽命更長的樟子松逐步換掉爺爺和父親種植的楊樹。“我現在已經種了2萬多畝了,預計3到5年,我要將楊樹全部換成樟子松。”
24歲的郭濤是郭家的第四代,今年剛剛大學畢業。他準備先在外邊學習一些本領,在父親需要的時候,隨時回來接過家族的治沙大業。
談論起對兒子的希望,郭建軍説,現在這裡常綠樹有了,他希望子孫後代能把這裡治理得鳥語花香。
山青水綠 榆林欲做大金山銀山的“價值”
郭建軍希望的鳥語花香並非天方夜譚。
“我們這裡以前也都是沙地。”榆林沙地森林公園管理中心書記、主任蔣偉帶領記者邊走邊介紹。而他所指的地方,是佔地10萬畝的公園,水清、草綠、遊客眾多,或許看到這片公園的人無法想像這裡曾經也是茫茫沙地。
遊客在榆林沙地森林公園裏泛舟遊玩(攝影:王智超)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僅存60萬畝天然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幾十年過去,截至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積215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了33%,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和半固定。
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謝安鴻説,經過70年的努力,榆林的農業耕地在植被的護佑下,成了穩産高産的良田。生態環境改善後,榆林的人居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而如今,郭建軍正在自己的沙地裏搞經濟林試驗,初步種植了桃樹、蘋果樹、梨樹等,他希望能讓沙地産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像郭建軍一樣在榆林的沙地上進行經濟林試驗,向沙漠要效益的還有很多人。治沙模範們在試驗,榆林各級政府部門也在試驗。靖邊縣林業局副局長李世凱説,他們正在通過改造低産低效林和推廣木本油料作物等方法來提高林區的經濟效益。
目前,榆林市各類經濟林面積400多萬畝,初步架構起紅棗、核桃、山地蘋果等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産業主框架。據了解,榆林市將重點在沙地上做産業文章,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做大金山銀山的“價值”,把向沙地要綠色轉變為向沙地要效益。
謝安鴻説:“榆林下一步治沙造林的任務仍然艱巨,我們將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來指導榆林的實踐,讓效益能夠充分顯示出來,在沙地上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