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科爾沁草原最永恒的底色。313萬草原兒女正努力守護著這清新的綠、蓬勃的綠、詩意的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內蒙古通遼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總攬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一以貫之全力推進,繪就出一幅生態文明的美麗畫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牢記戰略定位、保持戰略定力、強化使命擔當,立足通遼實際,確立“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生態治理格局,深入推進“四個千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傾力保護好西遼河“母親河”、守護好科爾沁大草原、治理好科爾沁沙地,建設好北疆生態安全屏障主體功能區,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貢獻通遼力量。
護綠增綠:鎖住黃沙 森林進城
通遼市地跨東北、華北,中華文明三大源頭之一的西遼河流域30%以上、全國四大沙地之一的科爾沁沙地60%左右在通遼境內,生態區位非常重要,生態狀況極為脆弱,生態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走進奈曼旗興隆沼林場,放眼望去,林間草木茁壯成長,野花競放,飛鳥嬉戲,一派生機盎然的和諧景象。這片78.95萬畝的林場,建設前卻是植被盡失,土地全部沙化。現如今森林覆被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現在的48.8%。
興隆沼林場正是科爾沁沙地幾十年來持續種樹,治沙的寫照。興隆沼林場屬於三北防護林體系,1978年,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依託這一工程,通遼市多年來持續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
一個個草方格壓下去,一株株草木長起來,一群群牛羊進棚圈,一座座流動沙丘被遏止,肆虐的風沙沒有了往日的倡狂……“沙害不除,奮鬥不止”,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幾十年堅持造林綠化、防沙治沙、建設生態,終於讓昔日的漫漫黃沙泛起了片片綠洲,築起一道抵禦風沙、保護水土的綠色長城。
多年來,通遼市採取治沙造林、圍封禁牧、搬遷轉移人口、建設封禁保護區、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先後組織實施了“5820”“雙百萬畝”“323”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收縮轉移戰略,2014年實施了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2018年又啟動實施了科爾沁沙地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近年來,通遼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謀劃實施了西遼河流域系統生態工程、“四個千萬畝”重大生態工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工程、綠色經濟培育工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工程等五大工程,努力讓通遼山水“顏值”更高,通遼大地“氣質”更靚。
為讓身邊有更多的林子、更多的綠色,在推進遠山大沙治理的同時,通遼市不斷加大身邊增綠力度,實施了城郊百萬畝森林工程、重點區域綠化工程。同時,將造林綠化與農村牧區産業結構調整、扶貧攻堅、全域旅遊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持續推進“身邊增綠”。不斷強化村屯綠化,基本實現全市村屯綠化“全覆蓋”;不斷強化通道綠化,以8條國省幹道為重點,打造一批綠色長廊。兩年來,全市共完成通道綠化5000多公里;不斷強化城鎮綠化,加強對城市道路、園林和生活區的綠化。在持續打造遼河公園、森林公園等大型公園的基礎上,集中打造了200多個品位高、特色鮮明、佈局合理的公園、小遊園、小廣場,市民出行500米就能擁抱綠色。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通遼市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分別由40年前的幾個百分點提高到現在的23.3%和近60%。中科院監測結果顯示,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間,科爾沁沙地在通遼市範圍內減少了1155萬畝,科爾沁沙地在中國四大沙地中率先整體實現了治理大於破壞的良性逆轉。全市20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流動沙丘佔比已從30%下降到不足1%,更多的綠色正在擁抱科爾沁沙地。
2018年,通遼市獲批3億歐元歐投行貸款項目計劃,由通遼市委、市政府牽頭,四家企業共同發起組建了總規模10億元的綠色生態産業基金。未來通遼將重點對沙化較重的六大區域開展750萬畝綜合治理,組織實施退耕還林120萬畝,建設城鎮村屯周邊防護林70萬畝、生態廊道2400公里,統籌防沙治沙護沙用沙,聚力守綠穩綠增綠強綠,在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穫金山銀山,在推進保護建設中享受綠色福利。
治水節水:守護西遼河 共用生態美
沙化整體逆轉,林草如蓋、流沙被鎖之巨變,深層原因在水之變。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遼治水興水節水管水,做好水生態文章,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近年來,通遼市全面落實總書記關於“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方針,全力推進西遼河流域生態恢復和綜合治理,統籌“治、管、節、引、蓄、用”,千方百計留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節約地下水、回用再生水,加快水生態系統治理,以使母親河早日重現碧波潺潺、綠水湯湯的秀美景象。
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和國家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75.91平方公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風沙災害減少。
嚴厲禁止地下水超採區新增取用地下水,大力推進工業用水水源置換,推進企業節水改造升級,從前過度耗水、費水的局面得以逐漸扭轉。
實施“引綽濟遼”“LXB供水”“引烏入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全部建成後實現年供水近4億立方米,能夠滿足全市到2030年用水需求。
2018年,科爾沁超採區地下水位上升0.47米、縮小500平方公里,建成以淺埋滴灌為主的農業高效節水工程430萬畝;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成水資源稅費改革試點,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全市用水總量從2014年的28.04億立方米降至24.51億立方米。這其中,農業高效節水工程在全市用水量的下降上功不可沒。
通遼市是內蒙古“糧倉”,連續8年産糧超120億斤,貢獻了自治區近三成的糧食總産,但高産的代價是高耗水。全市年均農業用水21億立方米,佔用水總量85%。
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實現農業用水的“大變革”,是通遼高品質發展的必選題。
從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淺埋滴灌,通遼以農業生産技術的不斷革新推動農業生産方式變革。“十二五”以來,通遼積極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發展節水高産高效糧食功能區952萬畝,壓減農業灌溉機電井3萬眼。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13年的0.55提高到如今的0.7以上。
2018年以來,通遼又啟動1000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實施後,畝均灌溉用水由原來的280立方米降低到120——180立方米左右,節水率高達60%以上,力爭到2020年高效節水工程達1000萬畝,實現年節約地下水10億立方米。同時大力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壓減玉米種植面積。
打好“三大戰役”:護好藍天、碧水、凈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逐步融入了通遼市的經濟社會生活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把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作為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打好污染防治標誌性戰役,堅決守護好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
2018年4月,通遼率先於全區制定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進軍號”,全面啟動了三年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打好藍天保衛戰,建成全國首例電解鋁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工程,成為超低排放國際範例。全面取締10蒸噸以下供熱燃煤小鍋爐,嚴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2018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分別完成凈減8834.5噸、6626.4噸和750噸,分別完成年度目標的147.2%、1325.2%和115%,氨氮未下達任務,自行完成減排80噸。
2018年全市優良天數比例88.5%,同比提高2.5%,PM2.5平均濃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
打好碧水保衛戰,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和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整治,深入推進水價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節水、引水、改水、再生水利用工程。全市已建成投運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12座,污水管網總長達1953.3公里,再生水處理設施8座。利用兩年時間,實現中心城區工業生産、城市綠化、景觀水補給等全部使用再生水。
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土壤環境品質監測,全市已建成無害化生活垃圾處理設施8座,年處理垃圾55.20萬噸;大力實施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2018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和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分別達到1767.9萬畝、1094萬畝次;深入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和廁所革命,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推行集約養殖、人畜分離模式,強化農牧業生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確保2020年全域建成綠色礦山。
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産生活,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通遼市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正朝這一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