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幹部會在退休後,放著舒坦日子不過,回到村中,扛起鐵鍬,上山植樹。
這位幹部,就是公保。
憨厚的笑臉,光頭,發福的高大身材,待人和藹可親,這是公保給人的第一印象。幾年前,公保從果洛州瑪多縣退休,按理來説,在高海拔的瑪多工作了30多年,應該回家好好享受一下退休生活了,可是他沒有,就是這樣一位退休幹部,選擇回到家鄉,憑藉著植綠的初心讓昔日的荒山變成了林地。
從2016年到2019年,公保一直紮根在海東市化隆縣雄先藏族鄉其先村的幹山頭上植樹造林,一心只想為家鄉留下一片綠色。其先村北鄰拉脊山脈東端的崗山,東靠被當地人稱為聖山的八寶山。兩山相匯讓這裡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風口,大風裹著沙土肆虐是這裡的常態。海拔高雨水少,植被少荒山多,這樣的生態環境被當地藏族村民統稱為“更甲乙”,意思是沒有草的山。
黃河水在其先村腳下流過,形成獨特的美景。每次站在山頭,望著那一灣清水,公保腦海中就會閃現出一個念頭,假如山上綠了,其先村一定會有很多人來旅遊。
順著這個思路,從2017年開始,公保不顧家人的反對,拿出多年來所有的積蓄承包下了村子附近的200多公頃荒山,開始挖坑種樹。山上乾旱缺水,公保就發動親戚開著拖拉機去山下拉水,一天拉80多噸。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2017年一年間,公保硬是讓40多公頃荒山變成了林地。
提起剛開始種樹的情景,公保至今記憶猶新。身患糖尿病的他,每天早晨便在樹林裏穿梭,一一檢查樹苗長勢,一年下來,他總結出了山腰種雲杉、山頂種祁連柏的經驗。
如今,得益於當地水利部門引水上山工程,3000多米引水上山主管道已完成鋪設,500米的深井和位於山頂的蓄水池即將建成。有了水利支撐,曾經的荒山已是一片蔥翠。
公保站在家鄉的山頭,指點著黃河流經這裡的一灣清水,對家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通過現場考察,對相關産業政策進行研究後,他有了更大的夢想,全力將荒山打造成優質生態林基地、特色生態養殖基地和特色旅遊産業基地,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公保告訴記者,只要有他在,就要把這片荒山治理好,就要把這裡變成鄉老百姓發家致富的金山銀山。
保護好家鄉的生態,治理好化隆段黃河,公保並不滿足。他深知,要想讓黃河永保生機、造福百姓,必須從黃河源頭開始保護生態環境。於是,他又回到了曾經工作的地方——黃河源頭瑪多縣。
曾經,隨著高原鼠兔數量劇增,瑪多一些地區原本植被稀疏的土地被啃食得寸草不生,加速了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2005年,當地嘗試通過化學、人工等方式滅鼠,但在部分區域,一直效果不佳。公保來到瑪多後,根據當地實際和工作經驗,發明瞭一項名為“暗堡式野生動物洞穴”滅鼠技術,該技術通過就地取材,工作人員在鼠患較為嚴重的試驗區,以300公頃至350公頃的區域為一個單位設置人工石質洞穴,洞穴可助小型野生動物應對高原惡劣的氣候,還不會對生態造成污染和破壞。
目前人工洞穴已成功吸引多批沙狐、赤狐等鼠類天敵入巢繁衍並捕食周邊高原鼠兔,試驗區鼠患得到明顯遏制。這項滅鼠技術在滅鼠的同時還可促進草原生物鏈及區域生態系統的修復,實現了生態滅鼠、平衡生態的目標,為三江源地區提出了生態平衡視角下的鼠害防治新思路。
從河湟谷地到黃河源頭,公保一路沿著“母親河”播撒和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他帶領團隊和鄉親們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營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大美青海”孜孜以求,用實際行動書寫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這正如公保説所:“我種樹、搞綠化,不是為了賺錢,就是方便後人乘涼,享受自然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