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嘎嘉洛草原,鮮花盛開,處處透著無限生機。記者走進“萬里長江第一縣”的治多縣,採訪三則“生態民兵”的故事,以及他們生活的這片草原的山山水水。
故事一:“無比驕傲”
“我是民兵,更是一名盡職盡責的生態管護員。”這是加洛才仁獨特的自我介紹。
24歲的加洛才仁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的牧民,2017年從部隊復員後便當了民兵,同時也是一名生態管護員。他和他的戰友每天騎著摩托車在草原上巡邏,發現問題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處置。草原上的山山水水,野生動物,任何一件事都和他們有著密切的聯繫。
“我是治多的生態民兵。”加洛才仁説出這句話時,臉上浮現出由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加洛才仁所在的索加鄉距離治多縣城264公里,工作環境極其惡劣,但這裡卻是珍貴野生動物的天堂.當地牧民們自發組織的君曲村藏野驢保護區、莫曲村野牦牛保護區、牙曲村雪豹保護區、當曲村藏羚羊保護區……7大保護區的網格化保護模式已經成為了村裏傳統節日的核心,每年都會以祭山、祭湖、賽馬等不同形式宣講環保理念和環保政策。
“以前的索加鄉,遠遠地看到幾隻野牦牛,待它見到人影扭頭就跑,如今在索加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野牦牛,見到人也不跑,甚至跑到牧民的家畜中,趕也趕不走。野牦牛,藏野驢、藏羚羊、雪豹等動物數量都大幅度增加。”加洛才仁談到生態環保,深有感觸。
“每一次常規巡護,就要三天時間,餓了就是乾糧,晚上就借宿老鄉家裏。”加洛才仁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卻是他們夜以繼日的艱苦付出。
“能守護自己的家鄉,再苦再累我們也不怕……”採訪期間,加洛才仁和戰友你一言,我一句。言語間總是對遇到的困難蜻蜓點水般略過。
“驕傲!”除了這兩個字,記者感覺再也沒有更多言語能表達他們對“生態民兵”的真摯感情。
故事二:“習以為常”
“平時巡護,老百姓對我們工作很支援。因為治多縣是傑桑·索南達傑的故鄉。老百姓生態保護意識比較強。”治多縣扎河鄉武裝幹事東周拉登説。
扎河鄉位於治多縣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嚴酷。東周拉登説,受地理環境影響,扎河鄉地廣人稀,管護員巡護面積廣、服務半徑大,給管護草場帶來諸多困難。
“我是民兵,還是一名盡職盡責的生態管護員。”儘管工作條件差,但扎河鄉的民兵戰士們總把這句話挂在嘴邊。東周拉登認為,人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自然環境也在保護著人,而比起保護,思想上的轉變更為重要。“以前覺得腳下的草原只和自己的生活有關,現在不這麼想,因為這是長江源園區的草原,是國家公園共同的家。”
去年7月15日,東周拉登和他的戰友在日常巡護中,發現一隻幼年藏野驢孤零零一瘸一拐地在草原上行走,幾乎喪失了行動能力,民兵們上前檢查後發現小野驢是被狼咬傷了.經過簡單包紮後,他們叫來了鄉衛生院的醫生,慢慢地小野驢恢復了行動能力。“這些事對於我們來説都是習以為常的小事,望著它回歸自己的家庭,再苦再累我們也值了。”東周拉登説。
“拿起巡護隊旗,戴上袖章,我們就是一名民兵管護員。為保護三江源,為守護中華水塔這一事業做貢獻,我們無上榮耀!”
故事三:“倍加愛惜”
“以前巡護,我們以騎馬為主,後來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了,為我們配發了摩托車,方便多了。”治多縣人民武裝部軍事科科長索昂多青説。
2018年3月,治多縣協調配發135輛越野摩托車組建“高原輕騎兵”,大大提升了管護效率。他們的職責是對園區內的草原、濕地、林地、水源地、河流、湖泊、野生動植物、責任區草原基礎設施建設、退化草地治理、鼠蟲害防治及責任區內的森林草原火情等進行日常巡查,巡護。
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字樣的袖章,在美麗的嘎嘉洛草原緩步漫行,“高原輕騎兵”走過的高寒草甸上,垃圾全數被收納在車後拴綁的纖維袋中。
“我們的民兵,責任感強烈,也深知巡護摩托車配發來之不易,他們非常愛惜,日常工作中對摩托車精心保養,始終保持整潔完好狀態,小故障要自己動手及時檢修,並自行為車輛購買保險。”索昂多青説。
治多縣將“民兵+”納入縣政府應急管理和經濟發展體系,讓民兵成為生態環境的“管護隊”。自2017年來,治多縣從已篩選的4000余名管護員中充實基幹民兵300名,組建生態巡護突擊隊。根據長江源區管委會的要求,通過定期、不定期開展成規模的野外生態巡護,打擊盜獵行為,護送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順利遷徙,救治受傷幼崽,驅趕不法分子等不法行為,確保了核心園區珍稀野生動物種群逐年增加,濫採濫挖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經驗與啟示
治多把“生態保護”作為立縣之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努力走出生態美好、經濟發展、群眾富裕的生態小康之路。在生態保護建設的大格局中,無論是在駐訓演練場上摸爬滾打、生態管護區中嚴密巡邏,我們都能看到鮮紅的“生態民兵”旗幟在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高高飄揚。
何為“民兵+”建設?可以説,“民兵+”起源於調整改革,理念萌于“網際網路+”,探索始於生態管護。在高原民族地區開展“民兵+”這項工作,有著更加深刻和極為特殊的現實意義。
2016年9月24日,在“黃河正源”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舉行生態保護區民兵建設試點現場觀摩會。首次將民兵隊伍建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謀劃,探索具有地域特點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以期實現生態管護員組織管理和民兵隊伍建設雙促共贏。
至此,玉樹州全面推廣“民兵+”工作,為保護生態挑重擔、脫貧致富走前列、備戰打仗當重任,充分發揮生態管護員特殊的地緣優勢,培養生態管護員民兵,加強生態管護員民兵情報資訊隊伍建設,並組織參與社會綜合治理、應對突發情況活動等,構建出具有高原特點、藏區特色的新型生態保護區民兵隊伍和基幹力量。民兵帶頭退牧還草、退耕還林,保持草畜平衡,帶頭講解傳播生態環保常識。開辦畜牧養殖、經商營業等實用技能培訓,鼓勵廣大民兵率先勤勞致富、産業致富、科技致富,充分發揮廣大民兵在帶頭脫貧摘帽中的榜樣引領作用。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的囑託,治多縣遵循“著眼全局統籌、納入體系統建、軍地合力統抓、遂行任務統用”的思路,積極探索新時代民兵編組、訓練、使用、管理、保障的方法路子,努力實現“力量體系化、編建規範化、訓練專業化、裝備配套化、保障機制化、能力多樣化、行動戰鬥化”的要求,注重把民兵職能任務拓展向牧民生産生活引伸,向基層一線末端問效,不斷擦亮“民兵+”建設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