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最北紅坐標 前哨人的奉獻與傳承

發佈時間:2019-09-26 16:05:00丨來源:光明網丨作者:趙宇豪 潘迪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建場48年來,歷經各種考驗,前哨林場百煉成鋼,成為了如今黨性教育的學堂和生態保護的先鋒。一代又一代前哨人,在祖國的最北方默默奉獻,將前哨精神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這裡原始森林茂密,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和天然林的主要分佈區。漠河市西林吉林業局前哨林場,就位於大興安嶺的腹地、祖國的最北方。建場48年來,歷經各種考驗,前哨林場百煉成鋼,成為了如今黨性教育的學堂和生態保護的先鋒。一代又一代前哨人,在祖國的最北方默默奉獻,將前哨精神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真金不怕火煉 保衛森林安全
  前哨林場始建於1971年,是一個集營林生産、森林防火、資源管護、林下經濟、生態旅遊于一體的國有林場。四十多年間,前哨林場樹立“扛著紅旗不放,站在排頭不讓”的先鋒形象,37次獲得省部級以上表彰,其中1次中共中央表彰,3次中組部表彰。
  在1987年震驚中外的“五·六”火災中,前哨林場施業區90%的森林被燒燬。在大火直逼林場場區的危急時刻,前哨林場黨支部的全體黨員和解放軍戰士一同衝進山林將大樹放倒,控制大火的進一步蔓延。在場區內,林場職工和群眾們將棉衣棉被浸濕,捂住著火點。13個晝夜的奮戰後,林場得以保全,1000多名群眾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護,前哨林場黨支部也被中組部授予“烈火攻不破的戰鬥堡壘”稱號。 

“烈火攻不破的戰鬥堡壘”既是榮譽,也是優秀傳統的象徵(受訪者提供)

  黨建帶動發展 綠色經濟致富
  災後,前哨林場迅速投入重建工作。1989年,憑藉“黨員先趟路、帶領群眾富”的做法,前哨林場榮獲中組部授予的“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剛起步時,職工群眾沒信心,黨員就率先進行承包,讓職工看到收益再把資源交給職工。黨員帶頭惠及群眾,也成為了前哨的傳統。2001年,前哨林場因首創“崗上奉獻單位、崗下服務社會”的經驗,再次被中組部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14年,為了保護大興安嶺地區生態,商業採伐被全面停止。企業的生産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轉型的關鍵時刻,前哨林場適時轉變思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野生鹿苑負責人魏然寶回憶道:“剛來漠河的時候十分困難,什麼都沒有,是林場給了我們大力的幫助,幫我們做規劃、平整場地,通過幾年的努力,鹿的數量增加了,效益也提高了。”作為一名黨員,魏然寶表示自己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積極帶領身邊的群眾一同致富。2016年,作為“林區轉型示範場、生態建設排頭兵”的典型,前哨林場被中共中央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魏然寶(右)的鹿苑,如今有了100多只不同品種的鹿 (攝影:潘迪)

  在前哨林場,有許多職工原本從事採伐相關工作。面對轉型,他們需要新的謀生道路。這時,林場黨總支站了出來,給職工信心,為他們謀出路。林場職工杜東峰原本是圓條車司機,在組織的鼓勵和幫助下,開始從事木耳、靈芝等食用菌的養殖。杜東峰回憶道:“書記和場長不僅給我們信心,還經常帶領黨員來幫忙幹活,幫我們省去了一些雇人的花費,效益更好了。一開始大家還有點猶豫,現在都搶著幹。”
  目前,前哨林場的食用菌養殖大棚有140棟,安置147名轉崗職工入駐,養殖木耳、蘑菇、靈芝和猴頭1000余萬袋,每人平均增收34000余元。魏然寶負責的鹿苑和杜東峰負責的大棚,都只是前哨林場轉型創業基地的一個組成部分。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經濟,前哨人用心守護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富民興企的金山銀山。
  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前哨林場成為了基層黨建的品牌與模範。2019年,黑龍江省委黨校、東北林業大學、中國林業政研會、大興安嶺地委分別在前哨林場設立教學科研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武警中隊、其他林場、中青年幹部培訓班等來到前哨學習黨建的經驗做法,領悟前哨精神。來參加培訓的學員黃桂華被前哨精神深深感動,他表示:“前哨人的拼搏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年輕幹部紮根邊疆,守好祖國的北大門”。
  傳承紅色基因 “林二代”接力建設邊疆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句反映邊疆建設者熱情的口號,在前哨林場真實地發生著。許多林場幹部、職工的子女,原本有到大城市發展的機會,但他們被父輩的奉獻精神感動,在父輩的影響下回到林場工作,為前哨帶來了青春活力。
  已經退休的油鋸手王東森,曾因出色的採伐技術,被稱為大興安嶺林業戰線的“採伐大王”。採伐時,王東森就心繫森林生態保護。採伐過程中,大樹倒下難免砸到小樹。王東森算了筆賬,一個生産期下來,每名採伐工會毀掉一萬多株小樹,給林場造成一筆不小的損失。於是,王東森帶頭在採伐工作中倡議“樹往空處倒,小樹保護好”。生産中不忘保護樹林的王東森,也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守護綠水青山的一線。  

守護森林,是令這對父子開心的事(攝影:潘迪)

  王東森的兒子王鑫,在前哨林場身兼數職:育林人、護林人、撲火隊員,每一個職務,都是以保護樹林為己任。王鑫笑稱,父親砍了一輩子樹,自己種樹護林,也算是“父債子還”。但對父親的辛勤付出和保護生態的意識,王鑫充滿了敬佩:“父親保護了不少小樹,我要栽更多的樹,這片青山不僅要守住,更要傳承下去。”他在山中搭了帳篷,吃住在那裏,只為更好地保護這片青山。  

住在這樣的帳篷裏,王鑫全心守護邊疆的綠水青山 (攝影:潘迪)   

  前哨林場副場長王福生在工作上是一名多面手,運材司機,撲火隊長,種植、後勤與管護工作者,王福生把自己的工作熱情毫無保留地揮灑在了前哨林場。如今,王福生的女兒王惠也投身於前哨林場的建設工作。
  大學畢業之際,學藝術設計的王惠本打算去深圳發展,但見到父親一生為前哨和家鄉的辛勤付出,她被深深地感動和影響,回到了前哨林場。回憶起這段往事,心繫林場發展的王福生説:“希望女兒回來,是因為看到林業系統缺少年輕人,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回來,能帶來新鮮的思想,把我們這個團隊帶活。”
  現在,王惠是前哨林場的團委書記、工會幹事。和父親一樣,王惠有多個身份,她同時擔任展館講解員、電商售貨員、賓館接待員。作為展館講解員的王惠,每次介紹前哨林場的發展歷程時,她都會無比震撼,為父親奉獻一生的事業所感動。她説:作為前哨的工作者和傳承人,前哨的紅色精神在我心中尤為深刻,而這讓我對建設好林場有了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王惠在展館介紹前哨林場發展歷程(攝影:潘迪)

  林場的昨日,是一段戰勝困難,涅槃重生的故事。前哨的今昔,是祖國最北的黨建紅坐標,是生態建設的先鋒哨,而在前哨人的堅守和傳承下,這片林場也正朝著美麗的明天,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