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寧,天下平” 任亞平就“黃河之腎”烏梁素海生態修復保護調研

發佈時間:2019-09-25 11:50:33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9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帶隊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就“‘黃河之腎’烏梁素海污染防治、生態修復保護”調研並座談。

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王金梅) “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韆鞦大計。”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9月23日-24日,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就“‘黃河之腎’烏梁素海污染防治、生態修復保護”調研並座談。    

任亞平調研組一行在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實地觀摩沙盤,了解烏梁素海治理有關情況

調研組一行先後考察了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總排幹、烏梁素海、天賦河套總部及産品品質檢測中心等地,並與巴彥淖爾市政府、政協、河灌總局、水利局、黃河工程管理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烏拉特前旗、磴口縣等有關地區代表共同座談,就“烏梁素海治理及生態修復保護項目”交流、座談。

任亞平一行在內蒙古黃河流域水利資訊化考察調研

烏梁素海與黃河是什麼關係?“自然之腎”緣何成為了“生態之患”?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防淩防汛、水質凈化的重要功能,被稱為黃河的“自然之腎”。        

1850年以前,黃河在三盛公上游的二十里柳子處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由於烏蘭布和沙漠不斷東侵,北支逐漸淤積堵塞,1850年以後,南支演變為現在的黃河干流。烏梁素海是北支主流與南側黃河匯合途經的“河跡湖”,現在水域面積293平方公里,平均庫容為4億立方米。

隨著河套灌區的開發,農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業生産廢水、沿山山洪水等排入,烏梁素海成為河套灌區唯一的“承泄區”。上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區水體一度污染嚴重,沼澤化進程加快,湖區面積萎縮,生態功能退化。

通過綜合治理,烏梁素海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水質由以前的劣Ⅴ類改善為基本Ⅴ類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內蒙古“一湖兩海”綜合治理高度重視。通過近年來的綜合治理,水體富營養指數保持在輕度水準,水質由以前的劣Ⅴ類改善為基本Ⅴ類,烏梁素海水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由於烏梁素海主要的污染源——面源污染客觀上難以徹底根治,內源污染國內尚無先進的技術,烏梁素海水質很難穩定好轉。 

 解決“烏梁素海之渴”,“飲鴆止渴”不行、“遠水也解決不了近渴” 任亞平認為河湖聯通、生態補水方案可行

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在調研座談會上發言

任亞平在座談會發言中説,“天下黃河,唯富一套”,這是大自然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厚愛和饋贈。建國以來,河套水利開發史上經歷了兩次“壯舉”,第一次是解決了“灌”的問題,第二次解決了“排”的問題,如果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第三次的話,那麼我們重點要解決“通”的問題。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河跡湖”、最大的功能性濕地、“黃河之腎”,烏梁素海生態狀況和黃河保護息息相關。烏梁素海“病”不得,但是目前“病”得不輕,“病”在於“渴”,必須解決常年生態補水的問題,才能徹底消除烏梁素海生態隱患。如何解決“烏梁素海之渴”?“飲鴆止渴”不行,“遠水也解決不了近渴”。任亞平進一步解釋,“鴆”是指農田排水、城鎮污水和工業廢水等,這些水對於烏梁素海不但杯水車薪,而且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而用總幹渠這個“遠水”來補水同樣不可行,總幹渠主要承擔著1000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除了補水時間、空間的衝突之外,還有“淩汛期補水對沿途水利設施的破壞性大、維護成本高”等諸多現實問題,讓總幹渠承擔解“烏梁素海之渴”的功能,非明智之舉、更非長遠之計。

任亞平認為,烏梁素海的治理不在於向黃河多輸入多少優質水,而在於向黃河少輸入多少劣質水。要想徹底地解決烏梁素海污染問題,主要還是要解決“通”的問題,“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只有“通”了,讓水迴圈起來,才能徹底解決目前最難克服的面源污染和內源污染問題。

豐收節裏,俯瞰河套平原,金色與綠色交相輝映

就巴彥淖爾市有關部門聯合製定的“烏梁素海水生態修復保護工程項目”中提到的河湖聯通、生態補水治理烏梁素海方案,任亞平表示贊同,並建議進一步將項目實施的必要性、方案的可行性提升、深化、細化。任亞平説,我們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幹在當下,讓黃河更好地造福人民,守護好內蒙古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

水從哪來?河湖聯通方案是否會增加黃河用水指標?

為促進烏梁素海生態改善,從2013年起,黃河每年經紅圪卜排水站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2-3億立方米,2018年增至5.94億立方米,2019年計劃應急生態補水5.65億立方米。黃河水利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9月16日,黃河2019年已向烏梁素海進行生態補水4.18億立方米,烏梁素海向黃河退水5.27億立方米。

但是,黃河生態補水烏梁素海,只是救急。烏梁素海生態治理是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綜合施策、科學治理。
2019年全國兩會,一位“揣著地圖上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引發媒體關注,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也是這次巴彥淖爾調研組成員之一。

2019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帶著一張地圖上兩會,為烏梁素海治理獻策,圖為休息期間與同界別委員交流(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鄭福田這篇“關於恢復黃河故道,利用總排幹引水,改善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提案”,也是與巴彥淖爾市有關部門和相關專家充分研討、論證,結合烏梁素海水生態修復保護工程系統規劃,提出的建議:恢復黃河北支故道,實現“河湖聯通”,實現常年生態補水,利用過境活水改善烏梁素海生態環境。

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巴彥淖爾市目前已初步編制完成了《烏梁素海水生態修復保護規劃》。烏梁素海水生態修復保護工程項目總的思路是:從三盛公水利樞紐上二十里柳子烏蘭布和分洪區引入黃河水,利用部分黃河北支故道,建設生態補水專用通道,穿越烏蘭布和沙區,接入總排幹源頭後,經由全長203公里的總排幹主幹段向烏梁素海補水,之後經總排幹出口泵站回歸黃河,利用過境活水調劑和改善整個烏梁素海的水生態環境。

被譽為“北方都江堰”的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位於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恰似總幹渠的心臟,灌溉著廣袤豐饒的河套平原,是河套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項目不增加引黃用水指標。黃河巴彥淖爾段多年平均槽蓄水量約8億立方米,河套灌區現有烏蘭布和、烏梁素海兩個分洪區,淩汛期和主汛期現狀分洪能力為3億立方米。該工程實施後,分洪引水能力可增加到6.3億立方米,該部分水回歸黃河後,又能發揮對黃河水量的調蓄作用。

“生態保衛戰”需與“常年生態補水”相結合 徹底消除烏梁素海生態隱患

目前,巴彥淖爾市為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打響了一場“生態保衛戰”,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內源污染治理全面展開。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做到城鎮污水和工業廢水全收集、全處理,再排放;在河套灌區,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烏梁素海湖區,開展內源治理,除了生態補水之外,實施入湖前濕地凈化、網格水道、蘆葦加工轉化,促進水體迴圈,改善湖區水質。此外,在流域上游烏蘭布和沙漠加快建設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減少泥沙流入黃河,阻止沙漠侵蝕河套平原;在湖區周邊全面開展礦山和草原生態修復。

在河套灌區,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圖為相關樣品展示區

為了解決常年生態補水的問題,徹底消除烏梁素海生態隱患。巴彥淖爾市正在積極爭取恢復黃河故道引水功能、推進河湖水系連通項目,希望通過政協調研、委員提案,能夠讓國家有關部門對《烏梁素海水生態修復保護規劃》進行科學論證,並將該工程納入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統籌規劃中。如果項目能夠實施,就可以實現烏梁素海常年迴圈輸水,進一步擴大河套平原生態功能區範圍,阻止烏蘭布和沙漠東侵河套,為黃河淩汛期主汛期分淩分洪蓄水、枯水期補水,保障黃河行水安全,徹底消除烏梁素海生態隱患。同時,也為河套平原發展現代高效綠色農牧業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

俯瞰河套平原金秋盛景

【相關介紹】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農業大市,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人口170萬,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大多數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黃河流經巴彥淖爾345公里,在黃河的“幾”字彎上形成了烏梁素海流域,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中“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護黃河、華北和地區生態安全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整個烏梁素海流域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呈現為“東湖、西沙、南河、北山”、“一林、一田、一原”的獨特地形地貌,形成了兼具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種形態的生命共同體。

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也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灌區逐步形成了灌排配套的七級水利工程體系,年引黃用水40多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000多萬畝,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産基地和綠色食品原料基地。

天賦河套産品品質檢測中心入口處,“天賦河套,世界共用”赫然入目

2019年9月4日,經第三屆世界灌溉論壇暨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0屆執理會嚴格評審,河套灌區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WHIS)名錄。這是繼寧夏引黃古灌區之後,我國黃河流域主幹道上的又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列全國19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之一,是河套農耕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事。 

2019年9月4日,河套灌區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WHIS)名錄,圖為證書

“天賦河套號”上,展出著河套平原生産的系列精品農産品 

天賦河套産品技術規範展示架

産于河套平原的紅早酥梨,皮薄多汁、香甜可口

天賦河套精品農産品展示——有機特製顆粒粉

天賦河套總部基地,相關農産品正在流水線上包裝

天賦河套總部基地內,即將銷往全國各地的系列農産品

內蒙古黃河流域水利資訊化中心

天賦河套産品品質檢測中心一角

黃河水,滾滾不息地滋潤著河套大地

位於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奈倫湖國家濕地公園,由淩汛期黃河分流洪水形成,如今已成為眾多鳥類棲息的家園

(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